Translate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第五次反圍剿”李德指揮完全正確(下)

依託碉堡工事國軍數十萬部隊長期駐防,防線穩定下來部隊掩護,數萬民工按7個方嚮,不停往蘇區修碉堡國軍用於圍剿中央軍30個師,地方軍閥25個師中央蘇區紅軍正規部隊10多萬,非正規部隊也近10萬左右。但雙方綜合實力相差太遠,即便當時“靠邊站”的毛澤東指揮,中央蘇區丟失紅軍失敗也是時間問題

紅軍領導人“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都知道,紅軍擅長運動戰和遊擊戰。李德稱“我們戰術的特質就是要搜求運動中的敵人,特別是他的翼側施行迂回,或因地形和時間的關係施行包圍,以及迅速而猛烈地突擊敵人縱隊第二、第三梯隊的翼側”。蔣介石在193312月也承認,“現在我們打赤匪,正面的陣地戰很少,而隨時遭遇的遊擊戰特別多”

李德,朱德,彭德懷,林彪等都認為,以前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伏擊戰術失效,提出了“短促突擊”戰術應對,此戰術不是李德一人發明即一部紅軍針鋒相對也建立碉堡,依託碉堡工事防禦牽制敵人,同時在周邊隱藏主力埋伏,當敵軍援兵出現就短促突擊消滅,不增兵則集中力量消滅碉堡中的敵人。紅軍建設碉堡可以減緩,國軍碉堡推進的速度,在沒有清理“紅軍碉堡工事”前,國軍碉堡戰術無法實施。

紅軍依託碉堡反擊比運動更有效果,李德對此解釋,“紅軍作為支撐點的碉堡防禦本身不是目的,不是為要頑強扼守陣地或消滅敵人,而是為爭取時間及誘引敵人。彭德懷和林彪也表示認同,碉堡對碉堡”配合“短促突擊”,也是對付碉堡戰術最可行的辦法。

但是執行起來有一定難度,國軍依託碉堡防禦不出擊防守,紅軍硬沖就會變為攻堅戰。國軍堅持不增援最多損失碉堡內的小部隊,但紅軍攻打碉堡付出的代價更大。國軍碉堡從四面八方修建過來,越接近腹地碉堡數量越綿密,形成體系後相互掩護火力支援,紅軍無法遏制國軍各方向的推進即使合圍少量國軍後衛部隊,對方拼力增援反擊不怕傷亡,紅軍最後還是要受到一定損失。國軍數量占優可不斷補充兵力,紅軍則打一個少一個

雖然,“碉堡防禦”和“短速突擊”有缺點,但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其他更多有效的辦法,以上戰術起到減緩敵軍進攻的作用,否則中央蘇區早就丟了。實際上“五次反圍剿”紅軍防禦戰,消耗不比國軍多出多少。最後還是有十幾萬部隊長征,如此也證明李德的戰術起到效果。由於放棄毛澤東遊擊戰和運動戰,實行“碉堡對碉堡”德錯誤路線,最終紅軍五次反圍剿失敗,這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當時的情況根本不可能誘敵深入,缺乏遊擊戰和運動戰的基本條件。

國軍碉堡戰術進入尾聲,攻打紅戰略要地廣昌。廣昌是北進中央蘇區核心最重要的門戶和屏障,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瑞金還不到1百公里。“廣昌戰役”才打18天,紅軍傷亡5千多。如此,再不放棄中央蘇區,跳出碉堡包圍圈到外線作戰,最后結果之能事被圍殲。如此,紅軍被迫開始了著名的長征

蔣介石當時可以消滅紅軍無疑,但對他來說紅軍被圍下仍有10萬主力,為此消耗掉國軍幾萬部隊不合適。逼迫紅軍撤離蘇區向西南部轉移,國民政府本就想將其趕得越遠越好。紅軍向西部轉移過程中,與當地軍閥消耗難免。中央軍追擊為名跟進西南部諸省,利用紅軍逃竄趁勢消滅當地軍閥諸藩,為長期抗戰退守西南做好戰略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