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鏡面匣子快慢機”是時代的象徵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可能沒有一種武器比德國毛瑟公司在1896開始生產的駁殼槍更深入民心了。在一個甲子的時間裡,上到北洋军阀,國共軍警宪特,中到各路遊擊队,地方保安武装,下至土匪,流氓,私梟,此槍都是必備武器。

從晚清到韓戰結束,只要有戰爭就可以看到随处揮舞着的駁殼槍身影。革命党起義,北洋軍閥混戰,國民黨北伐,國共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此槍幾乎無役不與。這種缺點與優點都極為明顯的武器,在中國簡直成了時代的象徵。

毛瑟軍用手槍的英文名稱是,Mauser Military Pistol,在中國其名稱多不勝數,其中最響亮的,也是本人最喜歡就是“盒子炮”,还有“快慢機”,“鏡面匣子”,“20響” 等等叫法。德國毛瑟兵工廠在189512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稱為匣槍,盒子炮或駁殼槍。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為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可能有點音譯的意思。自來得其實是此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駁殼槍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匣子,槍身寬大有全自動功能的才叫“快慢機”。毛瑟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

中國對這種手槍很早就有仿造,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而且材質及加工品質極好,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比如有名的漢陽兵工廠等,甚至一般的軍械修理廠也能製造。說到民間製造就五花八門了,居然有民間游方工匠可以修理製造此槍,通常在某地住上幾天,為主顾制槍及修理,當然品質就不能保證了。由於各地都大量生產,所以改型甚多,名稱也不一樣。

比如,大眼盒子,山西造口徑達11.43毫米。在南方通常按槍管長度分成頭,二,三號盒子。北方按槍把的大小區別,至少在十五種以上,稱為頭把,二把,三把盒子等等。還有各種數之不盡的改型,比如,短槍管的“二把短八分盒子”,“旁開門盒子”指槍側有開口,长枪管的“长苗盒子”等等。

民國軍閥混戰,因此西方以避免戰爭的名義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日本自然是亡我中華之心不死,也推波助瀾。但是,唯有手槍作為防身武器是不在受禁範圍之列,何況此槍火力猛,自動手槍連發還可以當衝鋒槍用,所以中國遂大量購買。北洋政府購買時,據資料顯示大約是60兩銀子一把,包500發子彈。

後來,意大利和德國看有利可圖也大量對中國推銷,歐洲原裝貨品質當然最好,槍身打磨光亮,中國稱為“鏡面匣子”,當時也是身份的象徵。現在女人用金屬面的手機當鏡子用,當時男人照鏡面匣子手枪梳頭發。北洋军阀購買了很多,國民黨也是幾萬幾萬地買,多是20發彈匣裝,國造土造的更是數不清了!

各型到1935年停產為止,在德國生產了最少一百萬把,其他國家多有仿製,總量少說都有幾百萬把。在中國本人估計最少也有50-60萬把以上,多到100萬把也有可能,實在是數量巨大。就是到了現在收藏界也多有存貨,中國不象美國人那麼幸福,個人當然不能收藏槍支,但是中國曾經將整修過的此槍大量出口到美國以供私人收藏。

現在,市面上有的是此搶的仿製工藝品,也可以拆卸零件,當然打是打不響的,但是作為收藏也滿不錯。即便此槍在中國那麼人氣,但當時在歐洲只是个淘汰貨,從未有國家把此槍作為制式武器,而且客觀上來講實此枪实在缺點太多!

首先是作為手槍體積太大太重,攜帶也不便。手槍多用來防身,講究輕便靈活,此槍连子弹4-5斤也太重了,而且體積大,隨身攜帶很不方便。例如,如果別在腰上,出槍時槍管上的瞄準鏡就會卡住腰带,出槍不便。價格早年原裝貨60兩銀子,歐洲自己裝備也覺得價格貴,其他便宜效能差不多的選擇又有很多。槍雖能連發當衝鋒槍使,但是作為衝鋒槍體積又太小,連射時後座力很大,槍口極度上跳,瞄準控制不易,影響射擊精度。雖然自動射擊前可以將木制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托,用以控制槍口上跳,但是操作複雜不便。

所以,此槍在歐洲並不受歡迎,很快就被淘汰,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還使用不少,二戰時正規軍就完全沒有用了。本人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講德國秘密警察在山洞裡大量槍殺猶太人,當時就用的此槍,7.63mm口徑手槍近距離打在人頭上身上,那不都打爛了,這也太殘酷了!用這種武器殺平民太恐怖,连德國行刑手精神上都受不了,速度也很慢,正因如此後來才改成毒氣室。

這槍雖然是缺點很多,但是它在中國的運用卻得到發揚光大,此槍雖多有缺點,但只要到了中國人手裡,三兩下就被輕鬆改正,而且還青出於藍。此槍作為手槍的確太大,作為衝鋒槍體積太小,但是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把其看成介於衝鋒槍和手槍之間的武器,這下就沒問題了。簡單講就是“盒子炮”,手槍的火力既然都被看成“炮”了,那尺寸就不成問題了。價格太貴中國人可以“山寨”啊,一造就是幾十萬把,從未給過什麼專利費,捷克式機槍還正經從英國拿過專利圖紙,此槍結構簡單製造容易,又在中國大量翻制,連手工匠都會做,價格自然便宜,本土造成本也很低。

此槍比衝鋒槍小,便於攜帶,火力又比手槍猛,可以打連發,以手槍的價格買回衝鋒槍的性能,這種便宜中國人怎麼會不占!所谓缺點變優點,就看怎麼理解了。何況中國又不是歐洲,哪來那麼多選擇和講究,有槍就是草頭王,買槍就是用來打人的,只防身豈非可惜!此槍單發還是很准的,槍口的準星一般都被磨掉,便於拔出射擊,而且通常用此槍時另配一支小槍,如果要拔槍快就先出小槍,然後出大槍。

駁殼槍機頭較大,拉動時有點費力,中國人就在手肘或腳肘上用力擦一下,就可以扳開發射了,根本不用拇指去扳。而且,很多都是雙槍,兩支槍左右開弓,近距離40響還可以連射,當成衝鋒槍使。由於單發時打得很准,很多熟練槍手用習慣後,根本不用瞄準,甩手就能打中百米外目標,紧急时換成連發,上來就是一梭子,雙槍40連發,火力就不算小了,近距離機槍也就這水平。

要說運用此槍最厲害的還是土匪,很多都有所謂“七步裝槍,隨手打鳥”的本事,就是槍拆開零件放在懷裡,黑夜裡遇襲七步以內,憑感覺就可以把槍裝好,並且勾開機頭打響,槍法好到抬手就把天上飛鳥打下來。土匪相互比試也多是比駁殼槍的搶法,誰槍法好就服誰。

最有意思的是中國人想出了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不僅解決了槍口上跳難題,而且還發揮了它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勢,槍手右手持槍,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完全相反,這簡直是神來之筆,外國人根本不可能想到!

國共兩軍都裝備此槍,而且中國軍隊對此槍的運用非常重視,國共兩軍都有主要以此槍裝備的手槍連營。誇張一點的如西北軍馮玉祥部曾有手槍旅,每人兩支盒子炮一把大刀,幾千人上萬枝手槍也夠壯觀了。國軍裝備此型武器也不多說了,這裡要重点說一下共產黨部队對此槍的運用,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多是敵後遊擊戰。

化裝奇襲、伏擊、村落戰、地道戰、挑簾戰,麻雀戰等小部隊作戰,這是敵後抗日遊擊戰的主要戰法,在重武器與自動火器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對於重視輕裝機動的遊擊隊,駁殼槍就成了遊擊隊員最得心應手的好武器。八路,新四軍曾經組建了大量的手槍隊、武工隊,他們使用這種手槍取得了大量戰果。

遊擊隊有幾枝長槍,加個幾枝駁殼槍就敢打日軍伏擊。要是有快慢機的話就敢襲擊日军小隊。再加幾顆地雷,就敢打日本皇軍的汽車運輸隊。武工隊員更厲害,懷裡揣兩枝“盒子炮”就敢一個人闖防守嚴密的日軍據點,經常是兩三人幾枝槍就把日本人佔領的縣城鬧個雞犬不寧,可想而知此槍的厉害。而且,驳壳枪製造簡單,共產黨的兵工廠都能大量製造,材料也很方便找,鋼材就取自就近扒下來的鋼軌,而且還順手破壞了铁路交通。

此槍在中國运用最久最广泛,如果AK-47是蘇制武器的象徵,那麼毛瑟駁殼槍就是中國近代武器的圖騰。雖然此槍原為歐洲製品,但是在中國它的地位極其崇高,不能簡單以武器手槍而言之。“盒子炮,快慢機,左右雙槍40響”,近代中國的很多大事件最后就是由駁殼槍來決定,不经意间中國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了。

1 則留言:

  1. 德國毛瑟公司“盒子炮”,还有“快慢機”,
    “鏡面匣子”,“20響” 等等叫法。
    德國毛瑟兵工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
    隔年正式生產。在1896開始生產的駁殼槍
    “盒子炮,快慢機,左右雙槍40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