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以後博古和李德的權力,被毛澤東和張聞天取代。接下來發生的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但前三次毛澤東沒有絕對指揮權,當時所有軍事決策都是集體決定。四渡赤水后毛才得到軍權,所以“四渡赤水”主席用兵如神,那都是不符歷史的“胡謅”。 最早提出這個说法的是陳毅,他當年受傷留在中央蘇區,根本就沒有參加長征。
遵義會議召開前的“黎平會議”,李德博古仍機械地認為,應該進入湖南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然後在湘西大山建立新根據地。但遭到紅軍高層一致反對。紅軍只剩3萬多湘軍10萬,還有中央軍10多萬,兩者戰鬥力都在紅軍之上。進入湘南要通過從靖縣,武岡,城步一線“碉堡封鎖線”,紅軍沒有重武器無法突破。況且就算到了湖南會合成功,何健也會聯合中央軍圍剿,如此又回到“反圍剿”的老路。
12月11日,紅軍主要軍政高層召開“通道會議”,毛澤東提出紅軍應立即開往,防守薄弱的貴州北部,建立“黔北革命根據地”。黔軍“大煙兵”不經打數量少,裝備又極差根本沒有士氣。黔北2萬平方公里面積不小,紅軍打擅長的運動戰沒問題,而且可以建立建立根據地。此決定除朱德反對外其他人都贊成,朱德有在西南作戰的經驗,“黔北和井岡山一樣貧窮的很,我們3萬多人怕是沒法長期待下來的”。
當時都沒重視他的意見,但真打過烏江佔領遵義和桐梓,才發現還是朱德眼光獨到。黔北極窮“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紅軍士兵多數是貧苦山區農民出身,但看到黔北農民的貧困也自歎不如。真是全家一條褲子輪流穿,老百姓自稱“幹人”多是要飯的,每年糧食不能自給經常餓死。當地根本就沒地主,所以也沒辦法搞搶劫打土豪。紅軍在黔北非但糧食買不到,連柴米油鹽都沒有無法生活。
武器彈藥就更別想了,當地人口少難於補充兵源,況且本地成人幾乎都抽大煙。紅軍在貴州遵義勉強招了4千新兵,其中不少就是“大煙兵”。再看黔北三面環江一面大山,被敵人封鎖根本不用打就困死了,毛澤東根本沒考慮實際情況。此時中央軍10萬主力向黔北靠過來,紅軍在黔北建立蘇區可能性為零。因此,遵義會議否定了毛的建立“黔北蘇區”提議,劉伯承和朱德都認為應該打過長江去,到川北和四方面軍會合建立“川北蘇區”。
朱德提出應渡過赤水北上,選擇長江瀘州一帶為渡口,因此處本就是“大渡口”條件好。強渡成功就進入了成都平原,直線走2百公里就到川北最近。當時中央政治局成員一致同意毛也沒反對。紅軍想佔領赤水縣城北上,就必須先占縣城南面的“土城”。24日,林彪的紅1軍團迅速占領土城縣城,駐守黔軍遭突襲後逃跑了,但川軍郭勳祺旅卻追了過來。
黔北三面環江一面大山,被敵人封鎖根本不用打就困死了,
回覆刪除紅軍在貴州遵義勉強招了4千新兵,其中不少就是“大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