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撥開歷史迷霧揭秘“百團大戰”(上)

彭德懷在19409-12月發動“百團大戰”,據黨史資料“百團大戰”大規模破壞了,日偽在華北的交通補給線,八路軍參戰約20多萬人傷亡17000人。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擊斃傷日偽軍25000餘人,俘日偽軍2000多人。為了擴大宣傳影響,參謀長左權提出了“百團大戰”的名稱,對外宣傳起到了很好效果。

發動百團大戰的原因有幾個,中共1936年西安事變前殘兵才3萬多,到1940年已經發展到近40萬正規軍,還有非正規武裝20多萬人。拼命拉部隊的後果是戰鬥下降嚴重,整個華北實行毛澤東的遊擊戰略,其實,就是消極避戰連日軍中隊,這種戰斗輕易都決不敢碰。新兵太多老兵過少,訓練不足未經實戰考驗,很多新兵才打過幾發子彈而已,基本上沒有戰鬥力可言彭德懷也想借此訓練部隊

當時八路軍在河北,山西,山東等地,不斷打擊國軍部隊“搞摩擦”。當時國民黨媒體稱八路軍遊而不擊,“專打友軍不打日軍”,造成很多駐地民眾產生懷疑。況且八路軍在當地,“吃住打白條”不打日寇,人民迫切要求八路軍,打擊敵偽正視聽彭德懷稱,“必須打反日的百團大戰,表示我們是為了抗日才反磨擦的”。

最主要原因是日軍的“囚籠政策”,搞得八路軍無法生存下去1939年夏天開始,日軍大規模修建碉堡炮樓據點3千多,重修公路鐵路深挖大量封鎖溝。公路鐵路連結後日軍定期掃蕩,八路軍根據地急劇縮小,而且被割裂的亂七八糟經濟封鎖下八路軍陷入困境,部隊連每天的口糧都不能保證,如此下去被消滅是時間問題

1940年春,經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商討決定,發動“百團大戰”。當時還沒有這個叫法,彭德懷其實就是想,破壞封鎖八路的“正太路”而已。所謂“破襲戰”就是破壞正太路,襲擾交通線上的日軍據點“百團大戰”參戰總兵力,近年的版本是105個團約27萬人

當然此數字水份很大,一個團千把人“團”也就10萬,現在近30多萬的數字何來?當時八路部隊編制不定,大團幾千小團幾百,官方都按照大團3千人算,自然就成了27萬人,實際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國民政府熊斌給蔣介石的報告稱“11團”,與日軍的講法10300人大致吻合非正規武裝和老百姓不算,開始階段的“破襲戰”,正規部隊實際也就幾萬部隊。

計畫是使用22個團番號,3萬部隊破壞正太路,這個階段很成功,日軍被搞得狼狽不堪。此階段戰果主要是摧毀,日軍鐵路公路和電話線等,但殲敵數量非常少戰略目的達到戰鬥應該結束,如此也不會過度刺激日軍,引發更劇烈的報復。而且成功打擊了日軍,封鎖根據地的力度。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正是由於破襲戰打得太順手,彭德懷發現日軍兵力極度分散,而且兵力缺乏無法增援。因地他頭腦一熱改變原計劃,增加第二階段攻擊任務。趁勢集中兵力打 “攻堅戰”,猛攻日軍在根據地的大據點八路軍徒具數量優勢戰力低下,攻堅戰沒取得有效戰果傷亡慘重,最後引發了日本的報復。因此海外史學家都認為,“百團大戰”就是“破襲和攻堅”兩階段,“反掃蕩”是在“百團大戰”事後,大陸官方算在一起講

由於攻堅不利傷亡慘重,甚至出現最後“關家堖戰鬥”,八路軍正規軍2萬多,打不下日軍544人的大隊。最後對方突圍傷亡不到3百,八路傷亡近5千的慘敗最後攻堅戰還是停止了,但引發日軍反掃蕩報復,好在八路擅長撤退損失不算大。但傷及大量無辜百姓根據地受損更甚。以上就是整個“百團大戰”的過程

1940年,正太路日軍僅有第489三個不滿員的“獨立混成旅團”,分散在幾十個據點兵力3千左右。此類部隊由多種部隊拼湊而成,因此戰鬥力非常疲弱,部隊重武器少用於治安。日軍當時對八路並不重視,主力野戰部隊都在南方與國府軍隊作戰,華北留守的都是“四流部隊”。八路之前根本不敢打日軍,防守正太路的“獨立混成第8旅團”,戰前因護路“7個月無事故”受表揚

彭德懷722日電報通知毛澤東和中央高層領導,但毛澤東並沒有發出同意的回電。所以彭德懷稱,“故未等到軍委批准,就提早發起了戰鬥”因為無法評估最後結果如何毛澤東不肯負這個責任也正常。破襲階段效果不錯,毛稱“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役,是否還可以組織一兩次”之後,毛澤東1943年翻臉彭德懷挨整,那是因為“百團大戰”後造成的嚴峻後果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