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大規模在中國投資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經濟合作多數以技術和設備轉讓的方式開展,還有就是日本向中國提供各種低息優惠貸款。隨著90年代中國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最重要的是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增長迅猛。
目前,日資在中國大約有2萬家企業,雇用了約1000萬名中國工人。隨著近來中日間關於釣魚島領土爭端的愈演愈烈,日本有不少應該撤出中國的投資,並將其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聲音。安倍近來對東南亞三國的訪問,經濟合作也是重點之一,將部份日本製造轉移至東南亞地區,也將是安倍未來採取的制衡中國的戰略步驟之一。
日本經歷了戰後高速經濟發展,80年代後期受到歐美國家打壓,削弱過度膨脹的日本經濟,廣場協議使得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後的20年日本經濟不景氣。日本企業為了減少日元升值帶來的成本壓力,遂將企業大量遷移海外,特別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由於日本製造業的大量外移,使得本土產業空洞化,20多年來日本國內是一個消費市場,不再是制造中心。
以前數百萬的製造大軍已經消失。除核心技術和研發保留在日本外,生產製造銷售完全依賴海外。日本國內在製造業各方面人才缺乏,製造業隊伍老化,作為製造業大國的日本,已經不能在國內大量生產各類產品,即便生產出來也是成本過高,缺發競爭力。
維持日本製造業大國地位的正是中國,中國提供龐大的市場,上千萬的產業工人和管理幹部,近乎可以無限增長的產能,使得日本仍得以保持製造業大國的地位。況且,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中國提供了日本製造業發展所需的相當部份資源。日本產品從原材料開發,產品加工,市場銷售都在中國,而且佔據了相當份額的中國市場,日企得以將在中國市場生產銷售所得利潤匯回日本。
在日企工作的1千萬中國產業工人,經過日方多年培訓,已經掌握了先進成熟的生產技術,優秀的管理幹部按10%計算,都有近百萬人。將如此龐大成熟的產業工人隊伍,生產技術管理銷售,各方面有經驗的幹部放棄,重新在他國家建立產業基礎,從中短期的角度看可能性不大。何況培養這支製造業大軍,日本企業花了十幾年的心血。
中國已經構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而且結構非常合理。以數碼相機為例,相機的所有零件,生產基本可以不出廣東省。甚至在佛山,中山,深圳,東莞,四地已經可以完全提供。這種整體產業的發展優勢,非其它國家可比。即便將產業有步驟外移,結果必然是產能大幅下滑,物流成本大增,失去產品競爭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經邀請富士康老闆郭台銘訪問,主動提出希望郭在美國建廠,美國可以提供特殊優惠政策。郭答應可以考慮,但同時指出富士康只是負責產品最後組裝的工序而已,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其他企業生產,整個產業鏈在中國。即便在美國設廠,所有部件仍需從中國進口。
仍以數碼相機為例,從外殼,電子部件,鏡頭等等,都是在中國由日企,以及產業關聯的中外資上下游企業生產製造。富士康負責成機組裝的最後工序而已。以鏡頭為例,光學玻璃原材料及稀土都在中國採購和生產,原材料經鎔解製造成光學玻璃,光學玻璃壓製成粗胚,毛胚玻璃拋光研磨成鏡片,最後將鏡片組裝成鏡頭都是在中國進行。況且,這還只是一個部件而已,整個數碼相機的生產,牽涉幾十個行業,各類數百個上千零部件。單一部品生產外移可以,要將整個產業外移,所需成本太大,風險太高,而且不可能在中短期內完成。
中國本就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日企在中國生產的產品,除出口海外,相當部份在中國本土市場銷售。如果將產業轉移,即便將海外市場生產的產品轉銷中國,至少在物流成本上就不佔優勢。產業外移留下的空缺,必將由其他外資填補,變相助長了競爭對手的實力,削弱日企優勢,等於間接放棄中國市場。況且,雙方千億美元的進出口額受到影響,對日本來講後果不堪設想。中國畢竟有14億人口的龐大本土市場,對於經濟不景20年的日本來說,哪方受的影響更大,不言而喻。
東南亞國家無疑在土地和人工成本上,比中國有更大的優勢。由於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各方面的成本也隨之提高,使得中國以往最吸引外資的,低廉人力成本優勢喪失,相比之下東南亞國家優勢明顯。但是,東南亞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不足,特別在交通,電力,運輸方面建設尤顯欠缺。尤其是遇到自然災害後,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
東南亞各國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提供了非常優惠的政策支持,甚至條件比中國更加優厚,但在法律方面並沒有跟進,特別是各國的地方政府,遇到糾紛基本不保護外資利益。並且,東南亞國家的政局並不穩定,經常有軍政府發動政變,引起騷亂影響地方治安,不利於外資企業在當地的展。
東南亞國家深受小乘佛教的影響,在文化上沒有儒教國家特有的服從性,紀律性,命令意識,等級觀念。因此,強勢嚴格的軍隊化管理體制,在東南亞國家並不適用。東南國家人民生活上比較閒散,對物質欲望追求較低,這也是深受佛教影響的緣故。有一個很普遍現象可以說明問題,很多外資大型外企,雖然面對當地大量廉價的勞工,仍經常出現用工不足的情況。
很多東南亞工人在領到工資獎金後就辭職,錢用完了再回來上班。由於東南亞國家都不是工業國家,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很多工人在家鄉有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在工廠上班的目的是補貼家用。使得當地的外企在用工方面處於不穩定狀態,不利成熟技術工人及管理隊伍的培養。以上舉的還只是外企在東南亞投資遇到問題的極小部份。
安倍上臺後的經濟政策是大量發行貨幣,仿效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對貨幣發行不設限額,並且每月大量買入國債。主要目的就是使得日元貶值,使得出口增加,從而進一步刺激消費,將通脹水準提升到2%的水準。既然要增加出口,中國作為日本產品的最大進口國,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全世界第二的經濟體,自然成為日本改善國內經濟疲弱的最重要合作對象。
日資從中國市場撤出根本不可能完成,將日資企業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的成本,遠高於目前的維持現狀。產業轉移的成本和因此造成的損失,又將由誰來買單。這種想法根本就一廂情願。如果,日本在釣魚島領土爭端中一意孤行,無論雙方引發何種形式的衝突,都會影響日本經濟復蘇。
安倍現在的外交政策,與其提倡的經濟改善策略,本身就充滿矛盾。作為執政黨在揮舞民族主義大棒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民生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最終的結局還是下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