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中日間的一些誤會





中日間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差異很大,雙方在很多事務的認識上分歧很深。客觀上講兩國人民在很多方面很難做到相互瞭解,因此通過部份媒體的渲染,造成中日之間的不少誤會。其實很多事情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至少也是和媒體的宣傳有出入。

靖國神社裡供奉的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歷次對外戰爭死去軍人的亡魂,並不只在中國戰場,還有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這些軍人是在和中英俄美等各國的戰爭中戰死。根據日本神道教文化傳統,人死後靈魂超生,生前所犯的罪行一筆勾銷,對於日本人來說,人死後無所謂生前所犯的罪。所以,不覺得供奉14名甲級戰爭罪犯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他們只是戰死軍人的一份子。既然,幾十萬名戰死亡靈可以供奉,為何這些人就不能放在靖國神社。軍人靈魂與死去的戰友相處一室,並沒有任何不妥之處。

中韓及東南亞各國對於日本靖國神社的指責,主要是儒教文化有所謂“遺臭萬年”傳統。人生前犯罪,死後都要受到鞭撻,並在歷史上記一筆,永世不得翻案。14名甲級戰犯是東京審判時外國人定的,當時日本已經是戰敗國。事實上最大的戰爭罪犯,毫無疑問就是日本天皇,但是天皇並沒有受到審判,這些人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天皇制度在日本得以保留,並沒有受到任何衝擊。靖國神社裡供奉的戰犯,很多是在太平洋戰爭中與美軍作戰而死,但是美國人對於靖國神社參拜,並未有過多指責。

當初,美軍打下日本本土後,打算結束天皇統治,對於靖國神社計劃炸掉了事。後來考慮到美日聯盟,共同對抗蘇聯,消滅天皇制度,無疑引起日本國民的巨大反抗。最終得以保留天皇制度,只是政教分開,二戰前靖國神社由日本軍方管理,戰後由神道教宗教機構接管,並改名靖國神社博物館。西方人受基督教影響,講究人生來有罪即所謂原罪,後天再犯罪無非罪上加罪,對戰犯沒有中國人那麼痛恨。至於日本右翼及國會議員等,參拜靖國神社受到中韓等國指責。應該說日本戰後的首相,多數都參加過二次大戰,很多人的親朋好友都在戰爭中戰死,因此當時參拜神社,也並非就是否定戰爭,反而懺悔的心情更多一些。現在的日本政治人物,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多數是表達政治姿態。

日本人認為日本已是戰爭結束近70年的正常國家,其他國家即便反對,日本政治人物也有權利決定是否參拜靖國神社,這是日本人自己的事情,並非說參拜本身就是對二戰沒有反省。至於說日本沒有向中韓等亞洲各國正式為二戰道歉,其實這種說法也有偏頗,多任日本首相在公開半公開場合,說過對戰爭致歉的話,只是說法有所不同。日語裡“謝罪” 就是致歉的意思,有的首相說謝罪就是道歉。有的說“迷惑かける”,意思上淺一點,就是類似騷擾的意思,這種講法就隨意了。日本不是沒有道過歉,而是道歉態度沒有德國那麼徹底和真誠,給人的感覺總是“尤抱琵琶半遮面”,各界政府說法不一,給人不肯徹底反省的感覺,這和日本民族性也有一定關係。應該說日本國民對侵略戰爭還是相當有認識的,民間和平反戰力量也非常強大,而且已經形成國民意識,遠比那些政客強。

日本媒體的一些過激言論,被轉發到國內往往引起軒然大波,其實一般日本報紙對戰爭問題的報道,還是非常有節制的。國內引述的多數是《產經新聞》等一些日本比較有右翼傾向的報紙的報導,這些報紙一般日本人也不多看,只是在特定社會階層有影響力。日本電視新聞實際上對海外新聞的報道非常有限,而且有比較嚴格的內部審查制度,對於國際間敏感話題,往往也是一筆帶過,沒有重點的分析報導。其實對於國內很多媒體,所關注的一些中日間的敏感話題,在日本很多日本人根本就沒聽說過。所以,在日本社會並沒有太多,有關中日間各方面衝突的話題,多數人對此也報漠不關心的態度。

日本篡改教科書的事件層出不窮,其實是日本沒有國內,統一的歷史教科書版本,不同的都道府縣各級學校,可以自行選擇教科書,或者自己編寫部份教材。因此有的學校就會選擇一些,內容方面比較右翼的書籍,這在日本也並不普遍。當然,多數歷史教科書對於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內容都有提及,但是語焉不詳說法模糊不清的也有不少。對於侵略日本國內還是有普遍認識的,只是現代年輕人對此的理解已經非常模糊,也沒有多少人關心。日本戰後實行愚民政策,對於戰爭方面的話題屬禁忌,大多數情況下都予以回避,直到現在亦是如此。年輕人對於日本二戰侵略的史實所知甚少,至於做出反省更談不上,年輕人甚至搞不清楚,到底日本為何會發動侵略戰爭。

日本政客屢屢發表過激言論,主要目的還是為個人政治前途,撈取政治選票和國內民眾支持。由於,日本政治精英多數出自從明治維新以來形成的政治世家,其精邃是所謂黨派門閥政治。社會精英很難進入政治體系,從而發展新政治勢力,成為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新一代的日本政治人物,都是靠家族餘蔭才進入政界,本身能力有限,為了政治前途,經常發表一些過激言論,引發媒體注意,從而達到吸引公眾關注之目的。美國戰後對於日本政界的管控,始終處於非常高的水準,立場是不損害美國利益為前提。日本右翼勢力壯大,首先威脅的是美國利益,畢竟兩國曾是死敵。所以,日本右翼政治勢力抬頭,美國必定出手,利用日本黨派門閥政治的矛盾將其打壓,這在二戰後的日本政治勢力更替中屢有體現。

相反,中韓等除了通過外交手段,施加微不足到的壓力外,對日本政治的影響力幾乎沒有,空喊幾聲目的是消除國內的壓力。每年的815日是日本戰敗的日子,在日本稱之為“終戰日紀念日”,其實指停止戰爭的日期,並沒有投降的意思。當年,即便美國轟炸機將日本東京炸成一片火海,日本都沒有投降的打算,而是全民皆兵,發誓與美國戰鬥到底。後來美國怕佔領日本本土,傷亡過大戰爭時間過長,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剛研發成功的原子彈,造成數十萬人傷亡。客觀上說日本的確是全世界唯一受到核武器攻擊的國家,日本稱之為“原爆”,每年都有隆重的紀念活動。

至於,說日本將自己發動戰爭的侵略者形象,轉變成受到原爆攻擊的受害者形象,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無論戰爭是誰發動,日本的確就是侵略戰爭的受害國,這一點也是毫無疑問的。紀念原爆本身也是一種對戰爭引發的巨大災難的反省,對人類未來避免戰爭追求和平的呼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