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難道沒有自由行香港就完蛋了


香港政府正在討論將每年大陸訪港人數消減20%,並且主要針對一證多簽多次往返香港的大陸遊客。如此言論剛出臺即遭到香港商業團體反對,而且近日公佈的香港消費零售数据,大幅轉差下跌近15%左右。針對大陸來港遊客,對於香港經濟民生的影響,香港社會爭論日趨激烈。香港市民普遍認為大陸遊客“自由行”,每年3千多萬的大陸遊客,對於一個只有7百萬人的小城市,在香港社會民生方面,造成沉重壓力,已經影響到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然而,大陸部份媒體,遊客和個別知名人士,卻普遍認為“沒有自由行香港早就完蛋了”,因此引發的中國矛盾加劇,近年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究竟香港沒了“自由行”,是否經濟就真的完了,實在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香港財政司曾俊华近日發表文章,公佈的一些資料解釋了這一疑問,大陸遊客香港“自由行”,對香港旅遊和零售業非常重要,訪港遊客對本地經濟,每年貢獻800億港元,並且提供了22萬個相關職位,其中多數是低技術職位。但是,800億港元的產值,只占到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3.9%而已,22萬職位已經包括酒店,餐飲,運輸,零售等行業,創造的職位只占香港總就業人口的6%。所以,所謂香港經濟完全依賴內地“自由行”,“沒有大陸遊客到香港消費,香港早就完蛋了”,此一說法完全就是無稽之談。2013年香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38074美元,中國大陸約6788美元,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差據,因此談不上大陸富裕遊客,不到香港旅遊購物,本地經濟就會垮掉。




再看大陸遊客到香港購物的原因,主要是香港是免稅港,消費產品價格比國內低,香港貨物品質有保證,真材實料沒有假貨,而且人民幣兌換港元,在匯率上有優勢,部份貨品只計算匯率差價,在香港購買比國內,相當於便宜了20%。香港服務在近年也有改善,並且在對大陸客戶的服務方面,比起十年前也進步不少。簡而言之大陸遊客到香港購物,主要是因為在香港購物有各種優勢,並非單純只是為促進香港的經濟,事實上雙方是互惠互利的關係。香港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大陸遊客在港既能旅遊觀光,又能在購物方面得到實惠。如果,香港購物成本高於其他地方,價格昂貴服務不佳,自然也吸引不到大陸遊客,多次到香港旅遊購物消費。




香港雖然因為大陸遊客人數下降,會對本港消費零售業有所影響,而且近日公佈的相關資料,下跌的幅度比較大,但是其中原因很多,並非完全與大陸遊客訪港數量有關。近年香港地產蓬勃發展,地產價格屢創新高,因此店鋪租金成本大增,影響到本港中小企業,尤其是餐飲零售購物等行業,因為租金高昂無法承受,提前結業不再經營。特別是旅遊旺區的店鋪,業主瘋狂加租金的情況下,只有售賣奢侈品的店鋪才能承租,搶高鋪租價格使得很多中小型,有特色的行業店鋪食肆結業,很多已經無法經營下去。香港從“沙士”引入“自由行”之後,已經經歷購物消費零售業,近十年的飛速增長,經歷了每年兩位數的增長率後,現在出現放緩也很正常。



中國大陸新政嚴厲打貪,主要針對高官和高管,此往年的“灰色”奢侈品消費風光不再,也影響到香港的消費增長。事實上大陸遊客對於黃金,首飾,名表,珠寶,品牌箱包,高級化妝品等奢侈品的高消費,對於多數香港市民來講,並未帶來直接受益,而只是促進了某個行業,或者說某些財團的發展而已,非相關行業的普通人,實際上並未從中得到好處。相反,由於大陸遊港的數量不斷增多,對於香港市民的出行消費,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造成壓力。提供大陸遊客的服務設施,無論酒店交通等各方面,也跟不上遊客人數的增長。全港的公共設施和服務,主要滿足本港市民和一定數量的遊客,香港1千平方公里的本土面積,其中4成以上作為郊野公園,保留而並未開發,市民集中居住區域小密度大,如何能夠應付不斷增長的自由行遊客的需要。




正如香港財政司曾俊華在文章中所言,香港經濟過渡依賴內地的說法,完全漠視了過去半個世紀,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和軌跡。中國兩地經濟從來不是“誰依賴誰的關係”,而是兩地互相利用對方優勢,豐富本身經濟不足的關係。 所以,適度修訂每年大陸訪港遊客人數,對於兩地來說也是完全有必要的。大陸訪港人數減少,減緩了本地市民的民生壓力,香港也可以提供大陸遊客,更好更優質的服務,兩地人民都可以相互受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