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二戰蘇聯喀秋莎火箭炮是德軍的魔鬼炮




俄國人是火箭炮發明的鼻祖,但當年卻不是為陸軍研發,而是為空軍研發的空中武器。一戰中發現飛機的對空火力,無論是機槍還是機關炮的射程火力有限,使用對空火箭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十月革命以後蘇聯領導人任命了當時大名鼎鼎的火箭學家尼古拉·依萬諾維奇·迪秋米洛夫為負責人,組成了一個氣體力學研究小組(簡稱GDI),研究以固體燃料為動力的火箭彈。經過3年的研究,終於完成了火箭彈的實戰化。

1933年蘇聯推出了RS-8282毫米火箭彈和RS-132130毫米火箭彈,射程可達5公里以上。1938年,空對空火箭彈正式裝備蘇軍部隊。當時的蘇聯以伊爾16戰鬥機作為機載平臺,成功的進行了世界上首次空對空,空對地火箭彈攻擊實驗工作效果很不錯。1939年,諾門檻戰役爆發,蘇軍的伊爾16戰鬥機首次使用了火箭彈但戰果一般。主要是航空火箭彈沒有制導系統,所以遠距離射擊精度有限。如果在近距離發射,反而沒有了機槍和機炮的優勢。

1938年蘇聯軍事高層開始意識到火箭炮作為一種新式火炮,可能對蘇軍未來的戰鬥起著極大的作用。傳統火炮的特點讓它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一次只能發射一枚炮彈,而且重量大致移動不便限制火力的密度。火箭炮則完全不同,炮架只是給火箭彈設定發射方向和角度而已,沒有炮管的存在。火箭彈發射以後依靠自己的固體燃料持續燃燒產生推力。

所以火箭炮的射程和威力可以不亞於傳統火炮,無需受到炮管發射的限制,可以在短時間內發射數量極多的火箭彈,火力上遠遠超過傳統火炮。而且火箭炮其實是無後坐力的,炮架本身不需要承擔火箭發射的後坐力,無需厚重的炮身和炮架,這樣火箭炮的重量很輕,可以裝載在汽車等負載較輕的運輸工具上,打了就跑戰場生存能力強。19394月,蘇聯成功研製了第一款自行火箭炮。吉斯卡車上裝載著16132毫米火箭彈發射彈架,彈架能進行180度旋轉。生產了一小批約11門交付部隊測試。

在對該火炮的測試中,蘇軍炮兵部隊官兵極為震驚的發現,火箭炮火力極為猛烈,猛烈到了讓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在短短幾秒鐘內,火箭炮就可以將大量火箭彈覆蓋到數個足球場大的區域。由於發射射速快覆蓋面大,在該區域的敵軍士兵根本不可能躲避。因為由卡車搭載,火箭炮的公路行使速度可以達到90公里/小時坦克也追不上。火箭炮在短時間發射完了以後,可以立即轉移陣地,戰場生存力很強。

火箭炮的造價相當低廉沒有任何複雜的製造技術可以大量製造,很符合蘇聯軍隊的實際要求。火箭炮很容易使用一般訓練半個月到一個月就夠了。但當時的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認為火箭炮雖然好,畢竟是一種新式武器,還要經過嚴格的測試才好大量裝備。直到19414月才被正式定型為БМ-13-16火箭炮。還沒有來得及大規模生產,蘇德戰爭就突然爆發。戰爭初期蘇軍被打得潰不成軍,急需大量火炮作為前線火力支援,以阻擋德軍銳利的攻擊勢頭。

1941628日,蘇聯編成了БМ-13-16火箭炮的第一支實驗性作戰部隊。莫斯科軍區的7輛發射車被編為獨立實驗部隊,趕到白俄羅斯前線,此時蘇軍已經在白俄羅損失48萬人,坦克1348輛,飛機900架,各種火炮近萬門。由於這種武器在當時還是秘密,並沒有正式的名稱。而火箭炮的炮身上有一個K的俄文字母,表示它是由共產國際兵工廠生產的。蘇聯炮兵們根據這個字母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喀秋莎Катюша。喀秋莎是蘇聯常見的女性名。

喀秋莎易於生產1942年一年內,工廠交付蘇軍的火箭炮達3237門之多。由於火箭炮威力巨大覆蓋區域大,在空中還有種獨特的發射聲音,這都造成了基層德軍士兵的巨大心理恐懼。稱喀秋莎為魔鬼火炮。甚至蘇軍士兵也被喀秋莎的巨大威力所震撼,一些官兵在未接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威力後,甚至嚇得退了回來。德軍高層下令不惜一切繳獲火箭炮,送到德國後方研究但未得逞。

初期蘇聯由於處於全面的防禦中,火箭炮作為火力支援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停在戰線後方,哪裡頂不住就立即開過去,經過幾次齊射以後立即高速開走。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來說,使用了1531門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巨大的戰果。喀秋莎最大的優點在於火力猛,最初一次打擊最為猛烈。也就是開炮之後510分鐘內的效果最好,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敵人就會有充分的防炮準備,第二輪炮擊就無法造成什麼大的效果。

БМ-13為例一輛車上裝備16М-13РС-132的改進型)132毫米火箭彈。16枚火箭彈在710秒鐘內就可以完全發射出去,而132毫米火箭彈的威力基本相當於105毫米口徑的重炮炮彈。一個火箭炮連7輛發射車的第一次齊射,就可以發射100多枚火箭彈,相當於蘇聯一個常規炮兵師的火力。當時蘇軍一個火箭炮團就有24門喀秋莎,一次齊射就可以發射近400枚火箭彈,相當於3個蘇聯炮兵師。

不過喀秋莎在實戰中仍然表現出了一些缺點。發射時的動靜很大,有大量火光和煙霧,很容易被敵方空軍和炮兵部隊發現。德國空軍只要俯衝用機槍掃射即可。吉斯卡車基本沒什麼防護能力。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蘇軍開始走入戰略進攻,有2000門喀秋莎參與了柏林戰役,將柏林變成了一堆廢墟。進入戰略反攻以後,喀秋莎就出現了一些明顯的缺點。

最大問題在於射擊精度不夠,火箭彈只是普通的尾翼式火箭彈,靠四片尾翼保持飛行穩定,是沒有制導系統不可能很精確。火箭彈往往有數百米的偏差是很正常的。如果讓喀秋莎火箭精確的打擊諸如兵營,大型碉堡,橋樑等這些需要射擊精度很高的目標不行,甚至打數幾發也未必打中。在防禦中,喀秋莎一般都是打擊德軍進攻部隊,諸如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這些目標基本都是暴露的,很容易被喀秋莎覆蓋。蘇聯開始進攻以後,就面臨著德軍很多堅固防禦工事,靠喀秋莎就不行了還得靠傳統炮兵。同時如果敵我雙方距離過近,也不能使用喀秋莎,因為可能會誤傷蘇軍進攻部隊。

另外,在進攻作戰時候,老式的喀秋莎БМ-13由於採用吉斯卡車作為載體,機動能力非常有限。一些複雜地形就無法行軍,也就無法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後蘇軍利用Т-60輕型坦克的底盤,研究了БМ-8火箭炮,解決了越野能力。БМ8為了增強越野能力,減輕整車負重,使用了BМ-8火箭彈。該火箭彈則是由PC-82 82毫米航空火箭彈改進得來,威力比БМ-13小,但是重量要輕的多。

蘇聯總共生產了2400БМ-8系列,6800БМ-13系列和1800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蘇聯紅軍的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