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抗战期間中日軍隊的伙食比較


1938415日,日本陸軍發佈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根據在中國的實際作戰經驗制定了日軍的伙食標準。

日軍基本伙食定量為: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煙20支。

特殊定量主要用於戰鬥期間:精米580克;餅乾或者壓縮乾糧230克;罐頭肉150克或者幹肉60克;乾菜120克;梅幹或福神漬45克;醬油粉30克或者濃縮醬油40克;味增粉30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營養食品45克;清酒,甜食,香煙20枝。

1938年開始日軍伙食基本是這樣。在部隊行軍時候普通日軍士兵需要攜帶6天的口糧和2天的應急口糧。應急口糧重量為1700克,主要是餅乾大米,肉罐頭,鹽和醃菜等,因為激烈的戰鬥中一般沒有時間做飯。應急口糧必須在指揮官下令才許使用,不然會被嚴厲懲處。日軍被國軍包圍補給斷絕,日本空軍會空投應急口糧。日軍在長距離機動的時候,往往依靠鐵路汽車運輸船,真正步行行軍有限。

日軍的駐紮地伙食相當不錯的,通過掃蕩將各村莊裡的家禽,牲口,蔬菜等搶來改善伙食。日軍在佔領區有固定的食堂,以中隊為單位集體進餐。食品種類眾多除了日常免費供給外,日軍中隊大隊有軍用小商店,裡面物品極為豐富,可以買到包括各種罐頭,啤酒,飲料,甜食,糖果,糕點。

抗戰國軍主食為一頓三兩米飯,其實多數國軍士兵正常每天吃兩頓飯,上下午各一頓僅吃到6兩米飯。有的要自己舂又減少1成米糧,還有黑心米商摻有不少石子沙土之類副食是伙夫就地能買到的蔬菜,買不到就用鹹菜熬湯湊合著吃。如果沒有就只能一碗白飯了這些蔬菜沒有油腥偶爾能夠搞到一小塊豬油。在後方駐紮一個月有一次半次改善伙食。吃些鹹肉或者醃肉,士兵們盛菜的時候每人給一勺,運氣好的有幾塊碎肉。

抗戰開始前經濟還沒有惡化中央軍伙食還算不錯,至於軍閥部隊吃得更好,當時的說法是吃糧當兵,伙食不好根本找不到兵。戰爭爆發後海岸線被封鎖,主要財政收入的關稅不復存在,富裕地區被日軍佔領對外貿易切斷。只能依靠西南部貧窮省份供給,國軍官兵能吃到飯已經不錯了。從被俘國共軍士兵的照片看,都瘦得皮包骨頭長期嚴重營養不良。

戰鬥期間國軍士兵伙食就更差了。一般是北方農民常吃的那種不含水分的大餅,就著隨身帶的鹹菜就是一頓飯了。戰時依靠後方伙夫送飯,冒著槍林彈雨送上前線。由於日軍火力太猛白天送飯基本不可能,一般最多黃昏時送一次吃一頓。一線激戰伙夫就算不要命,送上來就要12天時間,飯到國軍士兵手中已經發黴變質長毛。

國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勉力支撐,苦熬到抗戰最後取得勝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