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發生在1936年12月12日,在決定中國命運的大事件發生前,对于蔣介石來講形勢出奇地清晰,國民政府有“三大敵人”,即軍閥,日本和中共。
日本勢大佔東北侵華北,國府沒有速胜能力,兩國的全方位实力差距,不是幾句抗日口號可以替代的。當時國民黨高層主流認為,中日之戰不可避免,中國想獲勝唯一秘訣是“一個拖字”。將戰爭拖入残酷的長期消耗,先決條件是統一全國領導。否則外有強敵內存異己,戰爭發生後反叛的首先就是后者。
事實證明抗戰期間偽軍絕大部分,都是原地方軍閥部隊叛變,中央軍根本沒有大量投敵記錄。日本是想侵略殖民中國,地方軍閥要錢要地要槍,但中共則要奪取國家政權,進行烏托邦大試驗。如不消灭战争中国府军队无暇顾及,最后會發展为抗衡中央的力量。事实上之前其建立所谓“苏维埃政府”,就是獨立于國家的“国中之国”。
長征後4大紅軍主力損兵折將超過9成,丟失所有根據地瀕於絕境,最多1年就會被搞定,在全面抗戰前消滅不成問題。地方軍閥從北伐後不斷打壓,軍政手段並用下大部份基本服帖,剩下有實力者只剩張學良的東北軍,還有楊虎城17路軍,兩者總兵力約30萬,控制著陝西南部部份甘肅地區。
山西綏遠閻錫山,河北察哈爾宋哲元,山東韓複榘有相當力量,但在日軍入侵下朝不保夕,除聯合中央抵抗日本外別無選擇。西北“甯馬青馬”從來是“聽調不聽宣”,在政治上歸附中央政府沒有反叛野心。雖然騎兵部隊戰鬥力強,但加起來3萬人不值一提。所以,收服張學和楊虎城,中國軍閥割據問題徹底解決。
蔣介石打算1936年解決問題,消滅中共和張楊,儘量不拖到37年,如此國家統一下,就可以全面備戰了。當時國際上都認為日本38年前,不具備全面發動戰爭的能力。如此國府能有近2年時間備戰,況且已經外國訂購了新式裝備,能夠重新整編約1百萬部隊,如此抗戰基礎就會夯實。
再者歐洲戰爭1940年前爆發無疑,美蘇參戰後就是世界大戰。日本已經和德意結盟,必然要和英法美對抗,如此中國戰場壓力減小。最後盟國也會援助中國,如此就能贏得戰爭勝利,蔣介石將中日戰爭策略概括為“苦撐待變”。蔣介石是少數戰略戰術皆精通的軍事家,但當時的情況他的想法不可能公開,所以造成全國民眾誤會還被中共利用。
解決西北問題方案有2個,第一方案是“先取中共”,張楊畢竟名義上是國府軍隊。中央軍主力圍剿紅軍,然後對付張楊各個擊破。但紅軍尚有5萬“百戰殘兵”,估計要耗掉中央軍3萬部隊。消滅張楊30萬部隊,再傷亡5萬就有近10萬損失,當時中央軍不過60多萬。第二方案是“先打軍閥”,陝甘土地貧瘠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地方軍閥被消滅後,對付紅軍多耗些時間圍住打光為止。
突然的“兩廣事變”最後決定了蔣介石的想法,兩廣軍閥集中50萬軍隊在日本人支持下反蔣,居然打的還是“抗日旗號”,結果蔣介石採取政治手段,3個月解決問題槍都沒開。在蔣介石看來兩廣實力遠強於張楊。況且,寧夏戰役已將紅軍和蘇聯聯繫隔斷,消滅渡過黃河的2萬多紅軍孤軍不成問題。如此紅軍裡無糧草外無救兵,失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蔣介石早就掌握張楊和紅軍勾結的事實,如此他最后下決心實行“第二方案”。然而就在他準備攤牌前,发生了改變歷史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在1936年12月12日,
回覆刪除在決定中國命運的大事件發生前,
对于蔣介石來講形勢出奇地清晰,
國民政府有“三大敵人” : 即軍閥,日本和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