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魏延同志為何被打成反革命

魏延所以被殺除了與楊儀長期不和外,最主要是他和諸葛亮在軍事戰略上意見相左,什麼天生反骨之類是胡說八道。魏延提出了一個人人都看出來的戰略問題,卻沒能看出來一個只有兩個人知道的秘密,所以他最後雖然參加革命多年,資格老功勞大卻被冤殺,而且死後多年都得不到平反,到現在都是“反革命”,進不了“八寶山”。諸葛亮七出祁山,歷史上其實是六次,每次走同樣路線,每次用同樣戰略,每次司馬懿堅守不出,蜀軍最後糧草耗盡撤退。如此違法軍事常識的戰略安排,別說魏延看不過去,廣大人民群眾都不耐煩了。最後主帥諸葛亮同志也在最後一次征伐中,在五丈原因公過勞殉職在途中了。




要解開這個秘密就要分析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總體上說西蜀國內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國際上魏吳兩國亡蜀之心不死比較亂。魏蜀吳三國魏國勢大吳國兵強,蜀漢實力屬於比爾蓋茨“微軟”。按照西蜀的實力想統一中國只有理論上的可能性,唯一希望就是魏吳超級大國兩敗俱傷,蜀漢才能夠最後坐收漁翁之利。否則魏吳兩國任何一方作大,對於蜀漢都非善事,因為收拾完了對方,接下來必對蜀漢動手,蜀實力有限定然亡國收場。所以對於西蜀來講戰略上,處於守勢絕對不能進攻,但在戰術上必須採取攻勢,即所謂以攻代守。





“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目的,不是扶持東吳直接與曹魏對抗,而是借東吳勢力以求自保,並盡可能賺取最大利益。赤壁之戰劉備出兵最少獲益最多,後來還借機奪取了荊州,聯合東吳是假擴充實力是真。劉備因關羽死兵發東吳,被烤鴨般燒了連營七百里,雙方聯盟的基礎已破,蜀漢實力由此走向衰落。怎麼讓孫吳再次相信蜀漢,雙方共建抗魏新型大國關係,就變得十分關鍵了。選擇只有蜀漢與曹魏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只要仗打起來與東吳合作基礎就有了,畢竟雙方重站到同一陣線上,相互是唇亡齒寒的關係。




問題是蜀漢與曹魏直接對抗,無論在哪方面都不占優,雙方死拼消耗之下,弄假成真對蜀不利。東吳與蜀漢聯合的目的,也是讓漢魏兩家拼消耗,大家的算盤都差不多,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既要對魏國進攻,又不能使己方實力受損。結果諸葛亮聯合司馬懿,兩家聯手出資打造,史詩式巨片《西部無戰事》,主演孔明和仲達,總導演“陳凱歌”。影片為了針對海外市場,別名《西部無戰事之七出祁山》,並且每年推出續集吸引各方注意。整個蜀魏的西線戰場都是搭實景拍攝,雙方根本沒進行過像樣的戰事。即便是後來西蜀破了張頜,出兵十萬消滅三千多人馬,嚴重不符合投入產出效益,屬於偽造帳目虛假投資。北伐每次都是蜀漢武裝大遊行,將帶來的糧草吃完就走人了。除了馬謖失街亭的那次放火燒了棧道,其餘曹魏連追都不想追,蜀漢根本連打都不想打。




司馬懿每次都知道諸葛亮的戰略,因為孔明早就電郵通知他了。所以,他針對蜀漢的方針是以靜制動以守代攻,坐等諸葛亮完成消耗自然撤兵。司馬懿在西線戰場兵力本來就處於弱勢,而且諸葛又有三國“穆裡尼奧”之稱,善於用兵戰術“大大的”,曹魏進攻沒本錢自然“擺大巴”了。而且魏主對司馬懿本來猜忌甚深,司馬氏如果軍事行動太過積極,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必然招致讒言,你那麼想到四川搞“唱紅打黑”啊!魏王定會奪去他軍事指揮權,他之前已有前車之鑒。況且主戰場是東線,西線本是配角,戰略上不能喧賓奪主。如果,魏在西線加強兵力攻蜀,必然會招致腹背東吳的進攻。況且,諸葛亮每次都點到即止沒有拼命的架勢,所以司馬懿也就見好就收,他與諸葛亮同演反恐軍事大演習,目的無非是做戲掩人耳目。




魏延自以為看出了諸葛亮的戰術問題,不瞭解戰略上孔明的高明之處。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想自己帶兵另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這無非是當年領韓信舊劇重拍,但諸葛亮攻打關西本就是虛張聲勢,與司馬懿默契之下保存實力,魏延認為孔明膽怯,自己無用武之地。《三國志》補注《魏略》記載,諸葛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建議,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魏延想攻關中的理由是認為夏侯楙會棄城逃走,老實說如果對方死守兩下很可能打成僵持,毛主席說“不打無把握之仗”。




再則諸葛打關西司馬懿不敢輕動,主要是蜀漢在兵力上佔優勢,如從魏延計打關西同時取關中,雙方打成消耗諸葛亮必然分兵,司馬懿自然棄守為攻,曹魏勢強大發援兵,西線將變成主戰場,如此關西關中一起打,就是戰略決戰了。再說即便魏延率精兵,奇襲關中長安得手後如何,關西戰場局面打不開,關中長安也守不住,如此兩面受敵情勢更被動,所以諸葛決不許魏延分兵取漢中,因為這是軍事冒險主義。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魏延是軍事幹部,與政委楊儀尿不到一個壺裡。魏延所以態度囂張,主要他是“老領導”劉備親自提拔的人,當年代替張飛任漢中都督兼太守,彼時魏只是牙門將軍而已。




西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西元223年(建興元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屬於重點提拔的幹部。魏延一直受劉氏家族重用,以為諸葛亮不會對他怎樣。西元234年(建興十二年)秋,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的便”,目的是迷惑魏延。




諸葛死後楊儀讓費禕去魏延處摸底,“老魏啊,你看這紅旗還能打多久啊?”魏延回答:“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由此看出魏延仍然想繼續革命,沒有反叛蜀漢的動機和理由。問題是你說不會叛變革命,叛徒帽子就輪不到你頭上了?楊儀率軍退卻並將所走閣道燒毀,使得魏延無路可退。楊儀和魏延都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二人都說是魏延,“看他姓什麼就知道不是好人”。




魏延先佔據南穀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擋。王平知道打不過就大聲哭喊,“主席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就敢這樣!”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怎麼能“四川人打重慶人呢”就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領兵追上殺了魏延,將頭顱獻于楊儀。楊儀用腳踏住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一腳彎過人牆死角入網,果然腳法一流不讓梅西,隨後還誅滅魏延三族。《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其實魏延最後被殺就是出自諸葛亮的安排,他怕魏延在他死後帶兵攻打漢中,最後必然導致魏蜀戰略決戰,西蜀實力不濟提早滅亡。諸葛亮生前不殺魏延,他怕擔誅殺先帝老臣,不聽魏延計心胸狹窄的罪名。但他死後則非殺魏延不可,《尼羅河上的慘案》臺詞說得好,“對於死者不存在誹謗”。諸葛亮病重時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所謂“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其實就是設計謀殺魏延。蜀軍祈山出兵多次,每次撤兵都按程式,司馬懿不敢來追,雙方早已達成默契。即便追趕也可燒毀棧道,沒有必要讓魏延斷後。即便司馬懿知道諸葛死訊,他怕疑兵之計也必不敢追。所以,讓魏延斷後實際是給楊儀機會,讓他斷魏延後路逼他“謀反”。




《前出師表》所寫,“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劉禪最後聽信蔣琬和董允所言,這些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前出師表》命令劉禪必須聽他們意見,他實在是不敢不聽,否則早被丞相取而代之了。最後導致了魏延同志,在肅反運動中被錯誤殺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