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食是中國北方人的主食,種類很多,分得也清楚。饅頭是饅頭,包子是包子,簡單講沒有餡的就是饅頭,有餡的是包子,絕對不可以搞錯。一到南方可就變了,基本都是饅頭包子不分。上海人饅頭包子一律稱饅頭,無論是什麼餡的都叫饅頭,比如肉饅頭,豆沙饅頭等等,唯一的例外就是蔬菜餡饅頭,上海人叫“菜包子”。
說實在的,好的菜包子真是太好吃了,裡面蔬菜餡,講究一點的有豆腐乾,香菇等等材料。有的吃起來包子裡面有很香的素油流出來,實在是好吃之極。但是,可能是做菜包子太花時間,遠沒有肉包子方便,光是將蔬菜弄成餡料就頗費工夫,所以小時候難得吃到菜包子。就算是吃到,那也是水準一般的居多,一咬一口麵粉。再後來記得上海的肉饅頭也開始面多肉少了,所以小時候本人極討厭吃饅頭包子一類的麵食。
上海的菜包子雖然好吃,但是如果誰姓蔡,或者臉圓一點,稍稍胖一點,那就算倒黴了,無一例外的花名肯定就是“菜包子”。上海在香港北面,對麵食分類已經不怎麼在乎了,到了香港可就更分不清楚了。居然一律叫“包”,叉燒包,上海包,小籠包。麵包也叫包,當然分得比較清楚,菠蘿包,奶黃包。中西麵包饅頭包子,統稱“包”,這也太籠統了!特別是到香港的老式上海餐館吃飯,有一種麵食叫銀絲卷,放在油裡炸一下叫金絲卷,其實在上海就叫“淡饅頭”,遠沒有金絲銀絲叫得好聽,而且還是小號的。上海的淡饅頭沒有味道的,就是個發完蒸好麵粉塊,這是本人小時候最討厭吃的東西之一,僅次於肥肉。
在日本也是饅頭包子不分的,都統一叫饅頭。而且也到處有賣的,最方便買到的就是便利店,價格也非常便宜,不到100日元一個,而且還是熱的,或者放在微波爐裡加熱再吃。可是外形上就如同中國的饅頭,雖然都是有餡料的,所以其實應該叫包子才對。中國北方人在做包子時通常都會有花紋,饅頭沒有花紋。日本全部都是沒有花紋的圓饅頭形狀,而且日本饅頭絕大多數都是甜的。雖然也有不少肉餡和特製口味,但那都要到專門料理店去吃。日本饅頭最普遍的還是以豆沙餡居多。本人不喜歡吃太甜的,所以只能偶而吃幾次。還有,日本的饅頭又松又軟,咬下去感覺1/3都是空氣,也不知道麵粉是怎麼發的,雖然看上去尺寸與中國饅頭差不多。
小時候在上海時如果饅頭是甜的就只有兩種餡,要麼豆沙,要麼黑洋酥,就是磨碎的黑芝麻。日本沒有黑洋酥,大都是豆沙餡的,其他餡料雖然也有,比如說日本人也很喜歡的各種肉餡包子,“肉饅”。但是在便利店好象並不多見。可能日本大福餅就是豆沙餡的,所以日本饅頭也喜歡這個味道。而且,日本人還加以發揮,弄成很多非常小的饅頭,有的去掉水分就像是小餅乾,小面餅的樣子,哪裡看得出來是饅頭啊,完全就是借用饅頭的名字而已,而且味道五花八門,帶巧克力味的就算正常的,沒弄出點咖喱味道的就算不錯的。不過,買回來送送人還是滿好,反正也無所謂饅頭包子,老送大福餅也沒什麼意思。
本人當年在日本實在是忙碌,三餐裡必有一餐是便利店隨意買點東西吃,其實日本很多人也是如此。吃得最多的是日本飯團,有時候也換換口味,吃幾次日本饅頭。據說近期有一款日本饅頭在日本人氣很高,其實就是一般的日本甜饅頭,只是在饅頭的面上印上小熊維尼的圖案,居然就大賣特賣,而且深受男性工薪階層歡迎。小熊維尼弄在饅頭上,這好象有點太可愛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