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行走在愛爾蘭巨人之路上

北愛爾蘭最著名的自然是恐怖組織愛爾蘭共和軍,然而其首府貝爾法斯特卻有處別樣景致不為人知,那就是1986年就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巨人之路Gaint’s Causeway)。香港的銅鑼灣英語叫Causeway Bay,如果按意思來翻譯的話,應該叫石路灣才對。但當真正領略了巨人石子路後,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Causeway




貝爾法斯特市其實非常沉悶,多年的恐怖活動使得城市發展緩慢,失業率高,民生凋敝。近年雖共和軍與英國政府已有和解,但是整個城市仍是死氣沉沉的感覺,市內幾乎沒有什麼值得可看的地方。當年,本人思量再三,既然來了贝市總得觀覽一番,去到遊客中心查詢,居然推薦了一個巴士環城遊。主要看遍佈全城的街頭壁畫和塗鴉,內容多是反應北愛爾蘭自由獨立運動,反抗英軍暴力統治,英國佬滾出北愛等內容。這可是不錯,既能看整個市容,還能接受北愛爾蘭愛國主義教育,真是一舉兩得。巡看之下多數壁畫的確不錯,明顯比宣傳畫水準高很多。





受完愛國主義教育,坐上去巨人石路的巴士,總算是轉出了壓抑的城市,離城西北不過80多公里,就到達大西洋海岸。放眼望去,只見數萬根大小形狀都很規則的巨型石柱,聚集成片,連接數裡,形成一條通往海岸的通道,沿著海岸下方的懸崖峭壁一直伸展開去。數萬根數千年前由活火山不斷噴發而形成的多邊形石柱,從峭壁延伸到大海裡,就象數萬身披重甲的古代武士,莊嚴聳立在海岸峭壁之下。數千年如一日,昂然挺胸,怒視大海,氣勢磅礴。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萬千造化,真是鬼斧神工,其雄壯逼人之氣勢,除奇跡二字不能形容。




中西文化相同,但有奇景之處,必有神奇傳說。“巨人石路”亦是如此,比較流行的說法,此路是愛爾蘭巨人芬·麥庫爾所建。他將五邊形,六邊形的岩石柱一根根地插入海底,鋪成穿越大海的堤道,如此他就能走到蘇格蘭,與他的對手芬·蓋爾交戰。正當他忙於海底打樁工程之時,芬·蓋爾偷偷穿越海峽,窺視對手的究竟。誰見了徒手將石樁釘入海底的巨人都會害怕,蓋爾被麥庫爾巨大的身軀和力量嚇壞了。他匆忙撤回蘇格蘭,並毀壞了身後的堤道,以免芬·麥庫爾走到蘇格蘭與他決鬥。所以,現在堤道的所有殘餘部份都位於北愛安特裡姆海岸上。




仔細看石柱形狀,其實最多的有八邊形,數量上最多是六邊形。高低不一,高者有十幾米,低的只有四五十公分,現在的巨人石路多是由低柱組成,高柱直接連接峭壁。最神奇的是所有石柱都形狀規則,整齊劃一,甚至感覺上有人工打鑿的痕跡。而且,數萬根高低石柱緊密連接,綿延數裡,深入海中,蔚為壯觀。整個石道向前看是怒海,後看是百米高的沿岸峭壁,一條坡路將兩者連接。有趣的是海堤盡頭,有一堆聳立著的低矮石柱,最高處可以直接看到大海。但是站上去只能看幾秒鐘,瞬間拍打在石柱上的浪花就會兜頭兜臉地落下來,將你淋個盡濕。很多人都是站上去看,馬上逃也似地又趕緊下來,如此上下數次。雖然在低處不會濕身,但是既然來到巨人石下,大海旁邊,豈有畏懼浪花之理。本人一躍而上,以觀沧海,結果被泛起浪花打個正著,享受了一番真正清涼撲面的滋味。




如果順著峭壁頂端高地通往下面的道路走,邊往下走邊看,卻又是另一翻景致。整個海峽灣處有數個觀賞驚濤拍岸的好去處,由於海峽數個灣處極狹窄,引得海水蜂擁注入灣內,又被急速地反彈出來。覆水難收,奔浪不回,激起的汹湧海浪,簡直可以用狂濤拍岸來形容。那天又是風急浪高,藍綠玉石般色彩的海水極量湧入,然後被拍碎成激揚浪花,好似無數白色的碎玉瓊漿,奔流飛舞不止,而且是一浪接一浪地蜂擁而至,不得喘息。先是久佇峭壁一頭,遠望大海翻卷奔騰的景致,然後往下慢步到石路近旁,近听濤聲由遠至近,已經遠不能用“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來形容,分明感受的是浪滔天的境界。


峭壁頂端是觀景台,四周圍有木欄杆,植物環繞。其中不知名的黃色花朵,雖是初冬天氣,開得尤其豐盛。從高處遠眺大海風景,與下面的巨人石道和海浪奔流全然分隔。大海靜謐安詳,藍色海水上少許淡色白霧,海面上的船隻,如同靜止一般。初冬涼寒之風輕吹,更添幾分平靜。本人在此處留影一張,遠處大西洋美麗海景,近處海角邊巨大濤聲,仿佛一併被攝入。那時的我,仿佛早已融入這美景中,不知身在何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