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迷信國產貨的習慣,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百廢待興,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證的前提下,談不上對商品品牌的追求。戰後日本經濟得以在20年內迅速復蘇,但在此之前日本人也是追求歐美品牌,況且當時日本產品的品質,遠不能與歐美舶來品相比,日本商品在國際上,也曾是廉價的代名詞。直到60年代後日本經濟全面騰飛,日本製造開始享譽海外,80年代後日本生產的商品,行銷全世界受到追捧。當年的日本商品是優質時尚的象徵,而且價格遠比歐美同類商品更具競爭力。自此日本人對日產商品自信心增加,認為日本人應該使用本國產品,日本製造才是世界最優秀產品。
日本人對國貨的自豪感無比優越,甚至有歧視其他國家產品的傳統。日本人只信任國產品牌,好像只有日本生產的貨品,才是最優質,最放心,最安全的象徵。海外特別是來自東亞東南亞的產品,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的形象長期不佳,認為韓國產品都是抄襲日本,中國產品廉價不安全,東南亞產品品質低劣。80年代後期,日本受到歐美國家的聯手杯葛,廣場協議使得日元大幅升值,出口產品因為受到匯率影響,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不再,迫使日本製造業大舉進軍海外。日本產品開始不放在日本本土生產,而是通過海外生產加工後直接在當地銷售。日本國內使用的產品,也開始逐漸由日本海外企業,生產完成後逐漸輸入日本,日本製造此一概念開始發生變化。
90年代後日本泡沫經濟破裂,進入常年不景氣的狀態,21世紀世界經濟形勢急速變化,日本企業經營效益轉差發展停滯不前。大量中國製造的商品湧入日本,日本完全本土製造的產品大幅減少。日本企業和個人雖然明知道,日本製造已經成為歷史,不再是一枝獨秀的世界品牌,但為維持日本人的面子和自尊心,日本人從心底裡不肯放棄,日本製造世界第一的意識。日本商家利用日本民眾長期以來,形成的本國產品最安全優質的心理,將所谓的“日本製造”打造成高檔貴價品。為此,日本商家利用媒體,經常報導外國商品不安全的新聞,無限放大炒作海外產品品質問題,來誤導日本本土的消費者。
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日本本土生產的產品,成本過高價格昂貴,缺乏競爭力,日本產品海外製造成為常態,本土產品除受到保护的农产品等除外,幾乎已经跡日本。為了繼續日本本土產品的高級優質形象,近年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日本商家,不惜將中國及其他國家產品,冒充日本產品銷售給日本消費者,特別在食品行業此種現象尤為嚴重。首先,中國產品多數為代加工產品本身沒有品牌,難於在在日本深入人心。其次,日本消費者根深蒂固的本國產品優先的傳統消費心理,更容易被不良商家所利用。實際上日本人知道本土商品數量很少,但是情願多花錢買所謂的本土商品,目的無非是為求一個安心。最後,長時間以來中國產品在日本,一直就是廉價的代名詞,日本百元店的日用品都是中國製造。日本消費者固执地認為中國產的貨品,不可能與日本本土產品品質相當。
近年來情況已经有所改變,日本市場上中國生產製造,各類家電和電子產品,所占市場份額在不斷提高,雖然主體還是日資企業在華產品,但中國自主品牌的高科技產品不斷成長。另外,日本年輕人的消費觀念產生變化,特別是二三十歲的日本年輕人,成長在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年代,沒有經歷過日本經濟的繁盛,日本產品天下無敵的年代,相反伴隨現在日本年輕人成長的就是來自海外,無所不在的廉價優質消費品。而且,日本現在的年輕人收入不高消費能力有限,沒有以往日本經濟繁榮時代的巨大消費能力。因此對於商品是否本土生產,普遍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沒有強烈的商品歧視心態。在關心產品功能和品質的同時,最注重的還是產品的價格,並不關心是否海外品牌,況且現在所謂的日本產品,能有多少是在日本本土製造。
日本由於長年的經濟不景,國民收入下降消費能力變弱,消費高級本國產品能力有限,外國產品品質提升很快,與日本本國產品,完全可以一較高下,如果不是注明產地,根本很難區分國產還是來自海外,何况还有价格优势。日本消費者雖然仍然只信賴本土製造,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卻是中國生產的優質產品,無非打著日本企業的品牌而已。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在全世界廣受歡迎的中國產品,很快就會從中國製造發展到中國創造,在全球商品市場上取得真正優勢地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改變日本消費者,迷信國產品牌的固有傳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