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中國學習日本也能“諾貝爾獎”拿到手軟

中國想多拿“諾貝爾獎”不難,學習以下日本經驗即可,但是最先要做的是解決,上網查資料要翻墻,科研政府主導問題。2016年諾貝爾獎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幾乎每年都獲獎。包括物理獎8位元元、化學獎6位、生理學或醫學獎3位,共計17位。如果從1949年算起,總共有25位日本學者獲獎。

2001年,日本制定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打算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按照目前情況看幾乎沒有問題。日本人頻獲獎原因很多,除科學家勤奮科研經費充足科學基礎紮實外,日本科學家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能夠得到優秀老師的引導指點。享有極其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毫無保留的政府政策支持,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

日本研究型大學始終把目光投向世界尖端,並把它與教學緊密地結合。日本教授在從事科研過程中自由度相當高,不會因一段時間沒出科研成果,而受冷落嘲笑失去飯碗。研究過程中很少受限於政府和社會的考核評價,可以長期潛心從事研究,如此造就了日本人獲獎的基礎。

日本的科研計劃不是由政府參與制定和管理評審,而是由專業機構自己決定。科研成果不由行政部門評定,而是由學術機構評價。日本科學家還非常重視國際交流,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科學成就都在美國實驗室取得。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2001年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國大學進修和研究。

日本優良的實驗條件為科學家提供保障,特別是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強調實驗的學科,一流的實驗條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001年野依良治獲獎後,日本政府撥專款7千萬美元,為其建立實驗室和購買先進設備。除科研環境的保障,日本科學家勤奮刻苦,堅韌不拔的工作精神,幫助他們能在很多領域追趕歐美國家,甚至保持部份世界領先地位。

日本大學教授和研究所人員,申報課題是註冊制不必審批,經費就很快撥下來,保障數年的紮實科研,不必擔心經費申請和管道,完全不受外界幹擾。充足的科研經費和良好的科研環境,為科學研究提供制度性保障。日本大學多是研究型大學,以科研帶動教學,而不是教學型學校,這是出產高質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外,名古屋大學、東北大學、北海道大學等,很多高校都產生了諾貝爾獲獎者。

日本科學家社會地位,職業威望,工資待遇都很高,為他們全心致力於教學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在日本187種職業中,大學教師的職業威望,僅次於法官律師位居第二位,遠遠高於大企業高管和高級公務員。日本厚生勞動省2008年,日本大學教授的平均工資約為1122萬日元,超過國家公務員的663萬日元。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高等教育,照搬德國經驗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日本政府和企業非常重視對科研經費的投入,經費佔GDP的比例為3.67%世界最高,基礎研究經費佔55%。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才是獲得諾貝爾獎根本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