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香港年輕議員用“支那”舊詞何意

香江最近熱議的無非新晉立法局議員,其中幾名年輕“本土派”就職宣誓時,稱中國大陸為“支那”,結果引發社會爭議。特別是“建制派”指責,“支那”帶有侮辱中國人成份,以支那代稱是對歷史無知不能容忍。以“支那”稱“中國”應該算“歷史問題”了,客觀說語詞本身不帶貶義,本就是中國人發明的,主要看什麼情況下用。“支那”起源古印度梵文詞彙,古印度人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的音譯。


 
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日本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日語支那取自漢譯佛經。亞洲東南部半島,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撾三國,舊譯“印度支那半島”,簡稱“印支半島”,現雖改稱“中南半島”,但使用起來并不普遍,反而舊稱更加容易理解,而且仍然在很多場合使用


日本明治維新福澤諭吉等,提出“脫亞入歐”的主張。“支那一詞開始在日本流行,不過那時“中國”正式稱謂是大清大清帝國,“甲午戰爭”當時稱日清戰爭。民間報刊把中國稱支那,中國話稱為支那語,其實有些中性詞彙的意思,并沒有太多貶低之義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導致大批中國留學生遊學日本,學習日本明治維新先進經驗,留日學生對 支那不反感。反而多少感到幾分自豪,總算忍了幾百年,“漢人”和“清韃子”有分別了。況且日本暗中支持中國革命,中國革命家多數日本培養。同盟會,光復會,興中會等,都在日本成立發展,批量生產中國近代革命家和著名人物。


 
留學生赴日兩件事必做,“剪辮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自稱支那人拒認清國人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242年紀念會》,“立憲派”梁啟超也用支那少年筆名辛亥革命後1914年,孫中山給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的密函,自稱支那共計341921年,鬱達夫小說《沉淪》,自稱“我是中國人,我是支那人”

 

 
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日本再弄支那共和國”,就是有政治目的了。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外務省隨軍部用支那稱呼中國,稱蘆溝橋事變支那事變之類,如此開始帶有貶低侮辱中國之意。戰爭期間日本軍人侮辱中國人,泛稱是“支那豬”。戰後中國派駐日本的軍事代表團,但凡發現媒體出現支那一詞,必以戰勝國身份要求禁止,美國佔領當局就此向日本政府發出命令。


 
194666日,日本外務省向各新聞出版單位發出《關於避免支那稱呼事宜》的通知稱:往昔通常使用支那二字作為中華民國之國名,今日應改用中國等稱號。查支那之稱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止使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支那這一在日本公開媒體消失,戰後出生的日本人根本不知道支那曾是中國的代稱


 

近年中港矛盾激化,雨傘運動後港獨思想,開始發展成型形成氣候。“支那舊詞重現”,成為香港年輕“本土派”,對中國大陸的代稱。支那侮辱中國人,倭寇罵日本人也不客氣。不過這種“舊詞”難得用無所謂,多用容易引起誤會也沒太大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