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育種專家病逝。上面高調紀念並稱呼“同志”,雖然專家並無黨派背景。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發明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為以稻米為主食的國人吃飽飯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幫助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地區解決了飢餓和貧困問題。在2004年的「國際稻米年」活動中,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宣佈授予「世界糧食獎」,以表彰雜交水稻技術對世界糧食生產作出的貢獻。
當年,主席提了個「八字憲法」,即「水、肥、土、種、密、保、管、工」專家大膽地講這個八字憲法還差個「時」字,要不誤農時要講季節,還補充說,「毛主席不是學農的」為此他遭批鬥。他回憶說:「那個時候三年艱難時期,我們在湖南過苦日子那真難受。我親眼看到五個餓殍倒在田埂上、路旁和橋底下,餓死幾千萬人。」三年大饑荒剛過去沒幾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又亂搞一氣,「又把知識分子搞倒一批」,把個文明古國「搞得這麼亂七八糟」。
雖然上面加持認為如果沒有他會餓肚子。但事實是有飯吃是因為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和澳洲大量出口糧食,現在購買最多的美國糧食。專家生前在接受官媒採訪時也曾說過:「糧食是不夠吃的,別國不賣,就麻煩了。」當年所謂自然災害下,國際上有大量糧食提供,但是非但不要而且還要出口。
網民「Rex Nain」認為,「台灣人均耕地只有0.4畝,強國人均耕地1.4畝,台灣都沒在吹。」網民「縱橫日本」發表文章,目前吃的好大米60%來自東北。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的消費者吃飯首選的都是東北米。東北能夠成規模種大米,甚至能夠成規模種好大米,離不開二位朝鮮移民及日本人。其中姓金的移民,早在1875年就在寒冷的東北成功種下了原本只能生長在溫和濕潤的朝鮮半島的稻米。至今所在的村口,還放了一個碑,寫著「東北水稻第一村」。但這是小批量的種植。
關鍵人物是日本水稻大王藤原長作。他在1981年從日本來到黑龍江方正縣,推廣傳授他的水稻種植技術,創造了適合寒冷地區的水稻種植方法,即不使用傳統的水育秧,改為在旱地上種植。經過兩年的實驗,讓水稻產量從畝產僅300斤一躍超過了1,000斤。隨即他的種植技術被推廣到全國。東北一些知名大米的譜系如五常大米,均不難發現往上尋三到四代,其祖先完全是日本米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