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電視裡認識李小龍


今年是李小龍逝世40周年,電視台播放了專題節目,重播他的成名作。我對李小龍認識較晚,主要在英國留學的時候。當年,英國週末晚上Channel 4會播一些亞洲電影,主要是香港電影。李小龍,成龍,周潤發,吳宇森,王家衛作品是少不了的。《猛龍過江》,《唐山大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重慶森林》,《花樣年華》等名片是一播再播。很多英國人都是通過港產片瞭解東方文化,居然不少人說起來頭頭是道。我在英國電視看的第一部香港電影,就是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第二部是王家衛《重慶森林》。以後這成了我週末的習慣,也算一解鄉愁吧,雖然我並不怎麼想家。

李小龍的電影其實我在香港看過很多次,但海外再看又是另一番情景,而且隔壁宿舍英國男生,我的好友Inn也在看,正好我宿舍房門上貼了李小龍的海報,這下可就更應景了。順勢在海報兩旁貼上他電影裡的名句,“雖然我讀的書少,但是不要欺負我”。可這樣一來實在太顯眼,兩條白底黑字對聯,顯得非常突兀,最後還是收將起來,只留Bruce Lee替我看守房門,他的名氣可遠比門神大。室友Inn看完電影很興奮,特意跑出來對我說,兄弟你也來兩下功夫表演吧!我隨便擺了幾個架式,不料還搏得不少掌聲。


英國是個島國,雖然大英帝國曾經聲威遠播,殖民地遍佈世界,英國人對海外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英國人到海外工作,求學,旅遊的比例非常高,在英國本土居住,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也非常多。英國人在思想意識上,遠比移民國家美國,來得更國際化一些。但要說英國人對於中國真有多大瞭解,那也實在不見得,特別是英國年輕人。知道最多的就是幾位國際知名的香港演員,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只要知道這些也足夠了,談起來就有話題。其實,我與英國人溝通絕無問題,同學朋友間話題很多,男人喜歡的無非是政治,軍事,體育,女人等等,這些話題都算本人強項。


比較起成龍和李連傑,李小龍在歐洲,完全是另一個檔次。李小龍是改變中國人海外形象的武術家,成龍所謂的功夫喜劇就是個小丑,李連傑的武打完全就是舞蹈演員的水平。全世界人盡皆知的中國人只有兩位,毛澤東和李小龍。在英國尤其如此,英國電視裡評選的時代人物,影響世界的政治人物,毛澤東必然當選。影響世界的武術大師,功夫電影開山鼻祖,首位好萊烏華人電影男明星,自然非李小龍莫屬。但凡成名成家,必備具備三個條件,理論,實踐和作品。“沒有實踐的理論是死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瞎實踐”,這是蘇聯伏龍芝軍校的名言。哪怕功夫再好再強,沒有自己的獨立理論,絕不會成為大師級人物。沒有令人信服的成名作品,很難為專業界認同。沒有大量的社會實踐,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稱不起大師級人物。


1960年,李小龍進入位於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哲學及心理學。他在學校開辦“振藩國術館”,教授武術和哲學,推廣中國功夫,並自創截拳道。他將哲學理論結合到武術發展上,雖然他的哲學理論本身,採取各家之長,並非自己獨創。例如,他反復強調的“Be Water”,其實就是中國傳統道家,老子“上善若水”的一種解釋。截拳道的技擊方法完全是西方式的,參考的是西洋拳擊和擊劍技巧,與中國傳統武術理論大相徑庭。李小龍生前大量研究各派武術理論,擊技技巧與訓練方法。留下了七本武術筆記體會,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記錄》,《雙節棍棍法》,《布魯斯-李拳術圖解》,《布魯斯.李武術技法》,這些著作不少是後人根據他的筆記整理出版,他的基本武術理念,從筆記得以體現。其內容相當繁雜,有大量其他武術理論摘抄,李小龍將其綜合起來,融化到自己的功夫中去。


現在世界知名的詠春拳是顏詠春女士首創,南派武術拳種裡屬極小門派,以前根本不為人知,正是由於李小龍的推廣,才使此拳風行世界,而且令乃師葉問,成為國際武術宗師。李小龍其實是混血,他有1/4德國血統,而且在美國三藩市出生,應該算正宗美國人。他在強勢的歐美電影文化中,可以打出一片天地,與他的血統也多少有點關係。他是美國亞洲裔代表人物,也是美國精神的代表。但李小龍的成長卻是在香港,他18歲回到美國讀書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美國公民在海外,18歲前必須回美國,否則得不到公民身份。第二,他在香港屢屢參加街頭打鬥,黑社會鬥毆屬不良青年,父親李海泉希望他回美國讀書,脫離香港的朋友圈子。李小龍在大學期間開設武館,教授美國人功夫,哲學和擊技等,當時曾遭到當地華人武術社團的抵制,警告多次未果後,派出黃姓武師與他比武,結果敗于李小龍拳下,此事後來不了了之。


從他早年在美國某天臺,與人打鬥比武的錄影帶中看出,他最初用的仍是傳統中國武術套路,打鬥用繞圈式推搡技巧,近身擒拿搏擊,這是受詠春的影響。但李小龍很快覺得這種傳統打法,不能一擊即中迅速制敵,反而消耗自己,給對手以可趁之機。而且,套路練習複雜,掌握技巧緩慢,個人發揮受約束。他對中國武術的門派之見,招式路數,擊技方法等產生很大疑問。自此開始研究西洋拳術,擊劍術,日本柔道,空手道等各派武術,看了大量拳王阿裡和路易斯的拳擊錄影帶。對阿裡迅猛靈活的刺拳,推崇備至不斷學習。還有阿裡的步法,李小龍是1957年香港恰恰舞冠軍。李小龍將恰恰舞的步法,結合到功夫步法上,形成他獨特跳躍式的靈活步法,通過不斷的位置移動,找到最佳攻擊點,令對手反擊困難處於被動。


李小龍著名的“李三腳”,不但借鑒日本武術的側踢,而且結合中國傳統連環腿。李小龍的站姿不是中國傳統的平面站樁,而是側身減少對方的攻擊面,隔擋對方的進攻後,迅速制敵打法簡單至極,沒有中國傳統武術固定的套路招數,只有置敵死地的技巧手段。打法只求進攻,不講究防守,按對手具體情況,採取不同戰術。這種因應對手的戰術手段,不是通過練習招數套路得來,而是通過專心一致的身體訓練,大量實戰練習,身體遭擊打後的自然反應,得到擊倒對方的靈感。由於沒有固定套路,可以自由發揮,讓對手難以捉摩,使對方防不勝防,處於完全被動之中。進而發展到預測對方攻擊,中途將對方攻擊阻截破壞,就是後來的截拳道。截拳道沒有固定打法和招數,只有阻截對方攻擊,置之於死地的手段。例如,對方欲起腳飛踢,可先踩對方腳趾,或踢對方小腿脛骨,使之起腳不成等等。


李小龍在美國因扮演《青蜂俠》中的加藤一角成名,但這並為給他事業帶來更多的幫助,他與琳達婚後生子,買房後經濟拮据,產生回流香港的想法。最終,他關閉了美國拳館,回到香港發展。因當年他在美國影視界已有名氣,自己又是香港童星出身,演出過20多部電影,對香港電影圈熟悉。香港人以為他在美國成名衣錦還鄉,實際上李當時的境遇,反而是想在香港找出路。當年香港影壇是邵氏獨大的局面,李小龍與其合作很快告吹,後者在美國雖有名氣,但邵氏開出很低的片酬,李要求的1万美元,对方只肯给2500美元,對於李的票房前途也不看好。邵氏有自己培養演員的習慣,以流水線式電影製作聞名,並且霸佔整個東南亞電影市場,因此對李並不太重視,李只得與從邵氏獨立出來的鄒文懷合作,拍攝了他的成名之作《唐山大兄》。隨即創造了當年的票房奇跡令李小龍一舉成名。


影片拍攝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導演羅維仍是邵氏作派,幾欲和李小龍決裂,因後者希望按照自己的風格,拍攝功夫電影,兩人發生多次衝突。羅覺得李不會表演,打鬥動作不好看,往往一兩下解決對手,觀賞性不足,除連環腿外,都是一招致敵,給李小龍起了個“李三腳”的花名,諷刺他只會這麼兩下。當年所謂武俠片,武打動作設計是邵氏傳統的那一套,動作類似京劇裡面的架子套路,演員用設計繁複的動作互相比劃,為了使動作在鏡頭前有交待,每個武打動作都有一秒鐘的停頓。一場打鬥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翻筋斗跳躍加雜耍,其間還要加插大量國語對白。當觀眾看到李小龍真功夫電影,一招制敵快如閃電,被這種後來稱之為功夫片的電影驚呆了。當李小龍和妻子琳達坐在後排,參加電影首映式時,兩人其實心裡也沒有底。結束後戲院裡鴉雀無聲,幾分鐘後突然爆發出狂熱的掌聲和歡呼聲,觀眾將李小龍抬起來以示慶祝他終於成功了。


鄒文懷由於發掘了功夫巨星李小龍,從邵氏獨立出來後他也很快成功了,並且他爽快地答應了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功夫電影的要求,全權由李小龍負責影片的製作,他只管電影的發行和票房,這其實就是香港電影獨立發行的雛形,直接導致了邵氏電影公司的衰亡,也間接使李小龍英年早逝,此是後話另文述之。當時,全球各地的影迷被李小龍電影,獨樹一幟的打鬥方式,緊湊驚險的情節,暴風驟雨般的暴力打鬥,一招致敵的武打技巧,震驚了全世界。他的功夫電影被稱為打鬥的芭蕾舞,暴力動作的藝術,後來全世界的功夫動作電影,莫不受李小龍影響。



其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在香港拍了4部半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鬥》,《猛龍過江》,《死亡遊戲》,3次打破空前票房記錄,其中《猛龍過江》破亞洲電影票房記錄,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2.3億美元。李小龍迅速成為國際巨星,而且成為文化標誌。他在羅馬鬥獸場單挑羅禮士,掐斷對方脖子的場面,迅速標誌為有色人種,反美反白種人歧視的精神圖騰。他在影片表現出來的中華民族,強烈愛國主義情緒,感動了每一個看過電影的中國人,並由此產生由衷的自豪感,大漲了民族志氣。86年足球世界盃,馬拉多納靠一己之力打敗英格蘭,挽回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喪失國土的恥辱。李小龍在《精武門》中大敗日本浪人,洗刷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恥辱,李小龍成為中國人的民族大英雄。李小龍生於1940年,少年時見過日本軍隊侵略香港的情景,並且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家人稱他自小在家陽臺,每看到日本兵經過,都怒不可遏。


可就在李小龍事業鼎盛,準備拍完新片《死亡遊戲》之時,1973年7月20日,他突然在女影星丁佩家中逝世,終年才32歲。李小龍的突然逝世對於影迷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難以令人置信。他死因至今都有很多講法,正式說法是死於腦水腫,一種處方止痛劑Equagesic,導致的罕見藥物反應。無論如何英雄已逝,李小龍是真正的武術家,功夫電影王者,截拳道創始人,中國武術代言人,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他給世界武術,中國功夫,動作電影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影響。李小龍全球擁有2億以上影迷,去世後威名不減反增,他將kungfu功夫一詞,寫入英文詞典。他主演的功夫片至今風行海內外。李小龍用四部半電影,就在世界上締造了不朽的東方功夫和電影傳奇。


我碩士畢業論文完成後,在英國利茲市以看書和煮食為樂,曾在英國書店裡,看到不少有關李小龍的書籍,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卻是個美國人寫的自傳體小說,主要內容是李小龍對他成長的影響。他長大後不遠萬裡,一定要到李小龍的成長之地香港,探尋一番他心目中英雄的成長足跡。然而,他到香港後大失所望,本地對李小龍的歷史遺跡,似乎並不特別重視,沒有特別的推廣和保護,他只能通過自己搜集的資料,還原當年李小龍的方方面面,並且將此探索李小龍的故事,編輯成書以饗讀者。


我站在書店裡看完此書也是感慨萬千,香港政府除做點推薦旅遊的表面文章,對推廣香港文化的實際工作,幾乎是袖手旁觀。服務性小政府的效率雖高,但創造性不足,缺乏創意和主觀能動性。花數百萬納稅人金錢,找公司設計代表香港的標誌,結果得到的是一個古怪“龍頭”的標誌,在市民普遍要求之下重新設計,結果那家公司在龍的身邊加了幾條彩帶。這難道就是香港的標誌?花納稅錢設計出俗不可耐的無聊標記,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就算以龍代表香港,那也應該是條真龍,李小龍才是香港真正的標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