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民營製造業面臨的問題很簡單,訂單少,利潤薄,用人難,貸款緊。中國製造業長期依賴歐美出口訂單,中國製造業事實上就是通過代加工發展起來的。2008年開始,歐美持續發生金融海嘯,導致海外出口訂單急劇減少,引發中國製造業訂單不足。歐美日為刺激經濟近年來,大力實行量花寬鬆的貨幣政策,本國貨幣大量發行主動貶值,使得本國商品出口價格更富競爭力,但與此同時進口貨品價格變高,使得進口商品數量大幅減少。中國拉動經歷增長的三架馬車,出口,基建和內需,2010年開始出口惡化,製造業情況轉壞,到現在開始全面體現。從當年出口占全國近4成的廣東省來說,作為製造業代表的東莞,僅2013-2014年中外資製造企業,就關閉了近4千家,相當部份是民營製造企業,還有很多長期處於瀕臨倒閉的狀態。全國其他製造業基地,情況也是持續惡化。
中國政府近二十年來,拉動房地產業的過程,其實就是“去工業化”的過程,政府通過發展房地產拉動GDP,政府收入不斷增多,但老百姓收入跟不上,反而買不起房了。房地產過度發展導致土地使用成本增加,變向大幅提高製造業生產成本。政府銀行貸款偏向國營企業和房地產業,國企利用大量銀行貸款搞“大項目”,但貸款利用效率差成效低,房地產業發展受到銀行特定扶持,但是民營製造業,中小企業,私人服務性行業獲得銀行貸款極難。不得以只能借高利貸或向民間集資,導致經濟形勢稍有動盪民企業主資金斷裂,結果是走资,跑路,賴帳,自殺,逼得走投無路。
政府對民營製造業各類打壓無日無之,政府硬性制定工人底薪加上加班費的工資結構,因此變向提高企業的用工成本。企業在經營情況良好的情況下,規定工資自然是無可厚非,但在經營困難時則是雪上加霜,沒有訂單的情況下用工成本不變。況且政府指定的底薪標準,並非參照企業經營狀況,完全就是行政干預式規定。甚至企業的加班時間和節假日放假,政府都有硬性規定,如此等於限定企業用工成本。中國沿海地區普工成本,已上升到4千人民幣左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不到1千,如此导致大量外資流失,尋找低成本國家地區發展。各類製造企業大量倒閉的情況下,工人反而得不到保障。將製造業滲透內陸,雖然企業人工成本,與沿海城市比較減低,但是物流運輸成本增高。沿海企業用工回流內地,引致沿海企業用工不足,為吸引工人還得提高工資,特別是民營企業負擔重上加重。
什麼打造機器人代替工人,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企業經營困難舉步維艱,還要投入巨額成本購買機器人,況且機器人成本是工人十倍不止,中短期內不可能收回成本。機器人使用只有在訂單充足,生產穩定的規模效應下才有體現。訂單沒有時做時停用什麼機器人,況且很多行業根本不適合用。工業機器人歐美日本在70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大量使用,可最後還是將製造業,投入到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機器人可以完全解決,製造業人工成本問題,歐美日何必將製造業外移。所謂政府主導打造機器人產業,按以往經驗如同光伏,LED,半導體晶片,綠色新能源等項目類似,開始轟轟烈烈最後不了了之。
至於企業轉型談何容易,近二十年來政府都以房地產業主導,刮盡民脂民膏對民營企業不聞不問。國營企業獨大貪腐嚴重,民營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美國利用經融海嘯進行經濟調整,打造新技術開發新能源發展新經濟,現在不但經濟恢復走出海嘯陰影,葉岩氣開發帶動新產業發展,開發出全新能源技術,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輸出國。中國產業轉型停留在政府宣传,行政口號和新聞聯播上,實際上民營製造根本就沒有受惠。增加企業貸款,減少各類稅收,減輕用工成本等,沒有一點能夠落到實處。中國政府對外面窮國出手闊綽,隨手扔數千億不計回報,對民族製造業各類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眼不見為淨。
中國在內需方面的發展多年來停留在起步階段,最主要原因人民收入增長沒跟上,現在中國遊客海外瘋狂購物的畢竟只是少數族群,中國還有近4億人每天的消費不足10美元,如此怎麼能刺激內需的全面發展。中國多年來靠基礎建設拉動經濟的模式,造成了巨額的地方債務無法解決。地方債務過大導致地方政府,實際上已經處於破產狀態。發行的天量債務根本無法收回,地方銀行發債混亂沒有監管,存在嚴重貪腐最後無非糊塗帳。中國政府提出發展高科技行業的口號,要從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問題是這種轉變並非一夜而成。沒有言論思想自由,貪腐嚴重人權無保障,法制不健全政府没监管,企業产品技术得不到保障,搞創造何其難也。
以前說“國民黨的稅多,共產黨的會多”,現在中國政府稅收多如牛毛。企業從什麼“三險一金”,企業稅,個人所得稅等等,名目繁多的明稅,到路橋管理費,燃油附加稅等,各種間接稅收多不勝數。政府對於民营企業經營不理睬,只管收稅要錢,民營製造企業經營困難利潤低,為了維持生存只能擴大產能,通過增加規模保住利潤,結果導致利潤率不斷下降,企業間惡性競爭打價格戰,消耗到最後破產收場。“一路一帶”對外輸出過剩產能完全是胡說,中國民營製造業面臨的根本不是產能不足問題,而是訂單嚴重不足,生產成本過高,銀行貸款困難,企業稅收過重,产品技术没有保障的诸多問題。
中國政府與其出資金技術和設備,幫海外窮國搞收不回成本的基建,不如幫助本國民營製造業,解決銀行貸款,用工成本,產業轉型等實質困难。製造業多年來對中國經濟貢獻巨大,至少解決了大部份民眾的就業問題,況且發展民營製造業與打造高科技企業之間,本身是相輔想乘的關係沒有矛盾。現在創造互聯網經濟的巨企,哪家是不是民間企業發展起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