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90%的日本人認為,餃子不是主食而是菜。因此,在日本吃餃子最常見的是所谓餃子套餐,味噌湯餃子米飯放在一起,還有就是煎饺拉麵套餐。日本餃子源於中國,二戰後在日本興起,很快大行其道。說來也不奇怪,馬關條約開始,日本就在山東駐軍了,抗戰時中國東北,關東軍就有70萬,還不包括日本的滿洲移民,華北駐軍也有數十萬之多,這些都是中國出麵食的地方。中國麵食文化的精華,日本人吃都吃會了,可真要做出正宗中國北方餃子風味,實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戰期間,日本關東宇都宮日本陸軍14師團被派往中國,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不少宇都宮老兵回到家鄉,衣食無著下想起中國餃子的美味,然後就模仿著做出來賣。但是,餃子最初並不為當地居民所重視,因為戰後食品供應緊張,當地人每天吃的是類似“面疙瘩”的水煮麵食,外表和餃子相仿。而且,餃子使用大量麵粉,還需各種食材做餡料,相對成本比较高。再者,日本人模仿的餃子,估計與當年中國吃的水餃,味道差別太大,所以不是很受歡迎。
當年,宇都宮沒有專門的餃子店,做水餃的都是流動小販,在日本飯館和拉麵館附近擺攤賣餃子,所以餃子是作為一道菜來賣。而且,當時日本餃子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門,湯餃,蒸餃,煎餃等各類都有。隨著時間的推移,餃子成為当地日本人喝完酒,必吃的主食之一,逐漸開始受到歡迎,而後才有了餃子專賣店。日本飯館和拉麵館也開始,將餃子納入日常飲食的必备套餐。所以,日本關東櫪木縣宇都宮市,算是中國餃子在日本的發源地,日本人喜歡吃煎餃,也是受當地人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大量中國留學生東渡扶桑,隨之正宗中國餃子,開始進入日本中餐館。 中國人的餃子是“水餃”,日本人指的餃子是“煎餃”,相当于中國鍋貼的做法。在日本吃餃子就是吃煎餃,基本上正宗日本餐廳,沒有水餃只有鍋貼。日本煎餃的餡料,傳統上會放很多大蒜,這也是戰後遺風,當年日本羊肉便宜,豬肉非常貴,放大蒜去腥味。久而久之馅料放大蒜,成为日本饺子传统。60年代,隨著電冰箱的普及,日本人發明速凍水餃,不用去中華料理店,在家也可以品嘗,況且日本人普遍不會包水餃。
在日本超級市場裡有大量冷凍餃子售賣,各種口味都有價格很便宜,日本人喜歡吃煎餃,中國人平時吃的湯餃不受歡迎,而且在超市里很少有得賣。日本煎餃的正宗做法:鍋裡放點油,生餃子直接放進去,蓋上鍋蓋燜一會兒,然後加入適量的水,蒸汽出來後將餃子燜熟,開鍋放掉蒸汽再煎,等餃子底部焦黃發硬,就可以出鍋了。中式鍋貼多數用煮好的餃子再煎,所以兩者看似相同,其實完全不一樣,日式餃子其實是簡化的鍋貼作法。
日本人喜歡吃煎餃,就是“焼き餃子”,講究外皮薄脆焦黃,咬起來口感爽脆,相對來說對餡料不太在乎。中國餃子重視餡料,要麼是肉要麼是菜,要就是兩者都有。日本冷凍餃子有蔬菜肉類調料等多種成份,由於機器攪拌餡料混合充份,反而吃不出原來味道了。所以,日本餃子只要外表金黃焦脆,口感好就算美味。日本人吃餃子除蘸醋,日本醬油外,還會放辣椒油。 日本人家裡包餃子的時候用模具壓,皮也不是手擀,以中國人的角度看,自然味道差一些。
據考證早在日本大正時代,高級中華料理店裡就賣餃子的,但真正走向平民大眾還是戰後。日本有兩個城市自稱日本餃子第一,就是櫪木縣的宇都宮市,還有靜岡縣的濱松市。宇都宮市民認為餃子是該市象徵,在日本最早走向民間,各式餃子專賣店餐廳有200多家,物美價廉廣受消費者歡迎。每年,宇都宮市餃子協會,還會舉辦盛大隆重的餃子節,不但吸引大量遊客,而且歡迎普通市民自製餃子,參加大會與餃子愛好者共同交流。
濱松市的餃子專門店有80家,餃子料理店300多家。濱松餃子有一種獨特吃法,煎餃上鋪一層熟豆芽或蘑菇,據說這樣口味更好。據統計濱松市每戶,人均餃子消費量約是宇都宮市4倍。在濱松還有餃子粉絲成立的餃子學會,每年都到濱松餃子店輪流品嘗,並且給各店餃子風味打分。2006年6月,餃子學會還制定了一份“餃子地圖”,標明最具代表性的“風味78店”,並且每年排名更新,對餃子的喜愛,果然也是名不虛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