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最早的概念是NASA在2008年提出的。標準由全球主要移動通信製造商和運營商參加的世界標準組織3GPP共同制定,不是任何一國或者任何一家企業獨霸的產品。5G能夠為移動通信提供比4G更高的高速,根本原因是因為分配了更寬的頻率帶寬。5G有兩個頻段:一個是低於6GHz的頻段(FR1),一個是毫米波頻段(FR2)。FR1的優點是傳輸距離長,所需的基站數量較少。缺點是這一波段的頻率有限(100Mhz)。所以最高能實現的傳輸速率受到限制。FR2的缺點是傳輸距離短,所需的基站較多,實現成本高。優點是這一頻段資源豐富,帶寬高,實現的速率高(100Gbps)。
FR1的5G網路實現比較簡單隻是4G網路的一個延伸。很多基站只需升級一下。很多核心的5G技術要在FR2波段上才能體現,是專為毫米波(FR2)頻段開發的,比如大規模MIMO天線技術,波束賦型技術等等。當然5G在FR2實現也比FR1困難。首先,毫米波段的晶元比FR1的晶元更難製作。可以說,毫米波技術水準代表著一個公司的真正5G實力。
著名通信領域的分析諮詢公司Moor Insights
& Strategy Analyst最近發布了一份「誰是真正的5G領先者?」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有5個部分:分析在專利和標準、晶元、手機終端、網路系統設備和運營商5個領域的領跑者,前4個領域與華為相關。
1. 5G專利和標準
第一個領域是5G專利和標準,華為一直以專利數和標準貢獻的數量來衡量5G的領先,宣稱5G專利數量第一。該報告採用必要標準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 (SEP)的數量來衡量5G領先水準。這些SEP專利被5G標準採納,其他公司用到5G,就必須向擁有SEP專利的公司交納專利費用。而高通擁有的5G SEP最多且最重要,專利和標準方面是無可爭議的領先者。領先程度將一直保持到6G。
華為的許多專利與5G標準沒有關係,將來中國每台5G手機都要向高通交5%的專利費,預計將超過30億美元。德國專利分析和諮詢公司也有一篇報告說,華為的5G標準貢獻數目占比將近12%,參加標準會議的人數近10%都排在第一名。但SEP數量和專利重要性都落人後。
2. 5G晶元
第二個比較領域是晶元,一個是6GHz以下頻率;一個是毫米波頻率。華為的巴龍5000基帶晶元宣稱今年商用,但至報告發布之時(2019年6月12日),還沒有一家手機使用。華為宣稱在毫米波晶元技術領先,但沒有任何晶元顯示支撐毫米波,即使原型的晶元也沒有支援毫米波。另外,華為自己不生產射頻前端器件,需要依賴其他公司。
該報告認為高通在5G晶元領域占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已經有兩代5G晶元產品發貨,其第一代產品已經應用在市場上的很多器件中。其發貨的商用產品能夠支援6Ghz以下頻率和毫米波頻率。高通的5G晶元能力包括Modem和前端射頻產品。
3. 5G手機終端
第三個領域是手機終端。該報告認為三星在5G手機領域領先。三星公司最先商業發布了5G手機Galaxy S10 5G,已經在澳大利亞,韓國、美國,歐洲市場上市。
三星的5G手機支援6Ghz以下和毫米波頻率全波段。
華為的5G手機從宣告到最後實際發布大大縮水,兩個手機最後減縮為一個手機,號稱支援6Ghz以下和毫米波頻率,最後只支援6Ghz以下頻率。華為的第一款5G手機 Meta 20X G5主要是在國內市場。
4. 5G網路系統設備
第四個領域是系統設備製造商。系統設備包括核心網和接入網,後者指基站和天線設備。在這個領域報告認為愛立信是領頭羊。首先愛立信產品全面覆蓋,愛立信已經簽了23個5G合同。合同涵蓋包括所有的4個美國大運營商(AT&T,Verizon,T-mobile和Sprint)、歐洲,韓國和日本的大運營商。愛立信在人工智慧和開源軟體上投資成效顯著,因而在網路運營,運維智慧化方面和其他廠家拉開了距離。
三星產品覆蓋面53000個基站和大規模MIMO天線,以及產品的全頻率覆蓋。華為宣稱簽了40多個5G商用合同,全球發貨超過10萬基站;但是華為的商業合同主要集中在小運營商和小市場,其簽約的運營商市場規模小於愛立信和三星。華為的弱點是產品集中在FR1頻段,難以在毫米波領域追上愛立信和三星。另一個弱點是提供低成本設備,在軟體定義工具和虛擬核心網路方面缺乏深度。華為的優勢是政府補助20億美元的資金,並提供1000億美元的貸款信用幫助其贏合同。
華為的5G宣傳水分極大,比如只說總專利數量,不談質量;號稱40多個商業合同,但只披露16個可查實的名字。根據權威分析公司的分析報告,在專利和標準、晶元、手機終端和系統設備4個領域,華為都沒有在 5G技術上占世界領先地位。今年年初吹噓5G領先世界2-3年,毫米波(微波)技術只有華為一家在基站上做到了。但很快被數據否定。華為5G落後於世界最先水準,基站出貨在毫米波是空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