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劍”在香港“古董街”攤位,價格最高5百港幣,通常3百多應該有交易。當年,“中正劍”體現的是所謂“黃埔精神”,就是挽救國家民族,不惜犧牲奉獻。蔣介石概括“犧牲、團結、負責”,還有“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黃埔軍校歷屆開學典禮,首先進行的就是宣讀《孫中山先生訓詞》,畢業則是全體畢業生宣誓。
例如國共名人輩出的“第4期畢業生典禮上”,誓詞是“黃埔精神”最好的概括。“不愛錢,不偷生。統一意志,親愛精誠,遵守遺囑,立定腳跟。為主義而奮鬥,為主義而犧牲。繼續先烈生命,發揚黃埔精神。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中正劍”本來發給黃埔軍校學生,第1-第18期的畢業生,校方除頒畢業證書證章外,還特贈每位學生佩劍留念。“非黃埔生”大規模獲得“中正劍”,抗戰前是1934年蔣介石為提高部隊素質,組織江西廬山軍官訓練團。結業時陳誠提出發紀念品,就將“中正劍”發放給受訓軍官。
當時蔣認為圍剿大局已定,接下來主要時日軍的決戰,必須對部隊進行“軍魂教育”。為了整訓軍官連辦了3期訓練班,“廬山軍官訓練團”7598人受訓。他在軍訓團的主要講話是《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主要針對未來同日寇的民族血戰根本沒提圍剿。
“中正劍”是標準中國劍式樣,全長39釐米劍柄長11.2釐米。選擇贈送短劍自然因為,傳統文化講究“寶劍贈英雄”。抗戰勝利國軍軍官制服換成美式,沒了武裝帶佩劍沒法掛,於是自1945年第19期學生畢業開始停發。
抗戰期間能夠佩戴“中正劍”,完全是軍人榮譽的象徵。抗戰爆發黃埔生犧牲很大,中央軍校畢業軍官總共有2萬5千餘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打,不到半年就犧牲了1萬多人。整個抗戰期間國軍犧牲8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中下級軍官不計其數。
抗戰期間軍閥部隊有40萬成建制投降,中央軍黃埔系投降極少,僅有的幾個也是力戰重傷被俘。岡村寧次稱:“中國抗戰意志,其實並不在於四萬萬民眾,也不在於各派地方勢力的幾百萬軍隊,在而於重慶蔣政府領導的以黃埔少壯軍官為核心的中央軍的抗戰決心”。
除廬山軍官訓練團黃埔軍校外,海空軍及其他軍事院校也發過“中正劍”。蔣介石還特別授予少數高級將領“中正劍”,但這些佩劍都是特別製作的精品,如楊虎城、孔祥熙、何應欽、韓複榘、顧祝同、閻錫山、何鍵、劉湘、陳儀、劉建緒、曾養甫等都得到過。
按照正規計算“中正劍”頒發數量30多萬把,但最後數量超過1百多萬。主要是抗戰期間各軍政單位,大量仿製自行濫發一氣,最後上至軍官下到童子軍都有一把,而且在製作上良莠不齊五花八門。導致現在作為收藏品“中正劍”價格不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