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馬斯克說答對這條小學數學題就來特斯拉上班吧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近日在社交媒體X貼出一道數學題目,表示如果有人可以解開這個問題,就有資格在特斯拉公司工作,貼文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熱議。馬斯克3月底在X貼出一張圖片,內容是一道數學題目6÷2(1+2),他表示,如果有人可以解開這個問題,就有資格在特斯拉公司工作。 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寫下答案,然而答案卻非常兩極,有一派人認為答案是「1」,另一派人則認為答案是「9」。
事實上,這個題目也曾在台灣臉書引發討論,當時有人說「看數學程度,小學生答案會是9,中學後開始有代數觀念,答案會是1」、「6÷2×3,照順序算不是嗎」、「括號先算3,然後由左至右算,答案是9」。關於這道題目,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數學家塔沃克(Presh Talwalkar)曾拍片解釋,雖然大家都知道要先算括號,但關鍵是由左至右的運算規則,先將括號內的1+2算出後,得到了6÷2×3的算式,乘、除號位階相等,所以由左至右計算,會得出3×3=9。
但是塔沃克也強調,1917年的數學運算規則與現在不同,如果按照以前演算法,確實會算出1,因為當時規定碰到除法時,應該將左邊整個算式除以右邊整個算式。
韓國在埃及又把中國武器出口的可憐訂單給搶了
韓國又在中東地區搶了中國的軍火生意,根據《Defense Post》等媒體3月31日報導,近日,埃及駐韓國大使哈立德·阿卜杜勒·拉赫曼表示,埃及和韓國航空航太工業公司就出口 FA-50型高級教練機合約的談判已經進入最後階段,雙方均對達成協議持高度樂觀的態度。
埃及準備首批向韓國進口36架 FA-50型高級教練機,並保留後續再購買、或者在埃及本機群組裝64架的優先權。從而確保將埃及空軍的 FA-50型戰鬥機機隊的總規模達到100架左右,完全取代埃及空軍現在的「阿爾法噴氣」高級教練機。參與此次競標的廠家包含,韓國航空航太工業( KAI)的 FA-50、義大利萊昂納多的 M346、中國航空工業中航洪都的 L-15高級教練機。
埃及為何到了最後的時刻,選擇了韓國的 FA-50,而不是選擇中國的 L-15?專家認為有這樣幾個因素:其一是中國自己的相關的軍貿產品,似乎到現在都沒有真正解決分系統問題。L-15最早配套的是烏克蘭你紮波羅熱伊夫琴科的 AI-222-25小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開始作為 L-15的獨家供應商。但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批產 AI-222-25的紮波羅熱成了前線,伊夫琴科設計局和馬達西奇接連吃了不少「伊斯坎德爾」飛彈轟炸,指望烏克蘭繼續批產該發動機已經不現實。相比之下,FA-50就沒有這種顧慮,美國引擎要多少有多少。
其二是在 FA-50戰鬥教練機的定位上。中國的教練機定位是很明確的,教練機就是教練機,戰鬥機就是戰鬥機,戰鬥機和教練機載荷譜不一樣,使用強度和使用習慣都不一樣。但韓國 FA-50的空戰能力並不差,甚至理論上可以帶 AIM-120空對空飛彈,對於連 AIM-120都帶不了的埃及空軍來說,這誘惑實在是難以抵擋。韓國的 FA-50,看似是個教練機,其實是教練機加輕型戰鬥機,更符合埃及空軍的胃口,獲勝也就不奇怪了。其三是韓國在對外軍貿上,一向表現的比較靈活,各種軍貿方案、軍貿優惠、佣金等給的都十分到位,給軍貿方情緒價值給的也很足。
對中國而言韓國這次搶到埃及大單的嚴重性很大,因為後續的更先進戰機系統出口也很有可能被韓國搶走。韓國現在對外主推的戰鬥機型號,就是兩個——FA-50和 KF-21。前者主打一個經濟適用的輕型戰鬥教練機,後者則是韓國準備爭奪全球高端戰鬥機市場,推出來的陽春版五代機。雖然 KF-21的性能比不上中國五代機殲-35A,甚至連彈艙問題都解決不了。但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看來,購買裝備的性價比,比單純的性能更重要,交付週期比裝備的先進性更重要。中國的殲-10與殲-35戰機外銷,有可能徹底出局了,至少在埃及是如此。
俄烏戰爭後韓國,德國,土耳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成爲增長最快速的軍火供應商。中國理論上曾經是世界軍火出口第三,常年排在美俄之後,在常規武器和輕武器方面占據一席之地,過往幾十年一些如無人機,巡航導彈,長程火箭炮,艦載飛彈等特定裝備取得一定成績,但整體軍火出口數據水份極多,在國際軍火市場最多也就是能夠擠進前10名的水準,其中絕大多數的出口都是出自政府公佈的暗箱操作,夾雜大量的政治因素和地緣政治影響下的軍事援助,因此公開的武器出口數據毫無參考價值,可以視作政府的一種對外宣傳。例如,巴基斯坦作爲最大的中國武器進口國,其實所購武器資金都來自中國的軍事援助,巴方根本沒有武器選擇權,而且對中方軍備缺乏興趣,但每年仍以所謂武器進口的方式引進不少裝備,被作爲中方的武器出口。
中國武器除了非洲,東南亞和美洲少量的傳統國家,以半賣半送的方式進行所謂的出口外,整體上來説乏善足陳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無足輕重。近年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俄羅斯的落後裝備在戰場上盡顯疲態,導致在國際上乏人問津,從冷戰後一直吃到現在的老本虧輸殆盡,中國裝備本就出自俄羅斯,甚至大部份來自烏克蘭,況且長期支援俄羅斯為戰爭提供資金,因此在國際上就更不受歡迎了。
中國武器裝備的整體水準大致上在國際上處於中等,可以應付中小規模的有限戰爭所需,運用在國土防禦方面問題不大。中國軍工產業的優勢是門類齊全種類繁多,從衛星到刺刀都可以研發生產而且產能巨大,至於先進性自然是有限了,客觀上說從工業基礎薄弱發展到現在具有獨立成套的軍事工業體系已算成就巨大,並且在一些常規武器領域有相當實力,但整體上裝備科技水準與歐美差距在二十年以上。
從俄烏戰爭的實際情況看俄羅斯的所謂先進裝備,與歐美的過氣軍備尚有代差幾乎無法抗衡,中國現在出口中的軍備按照實戰需求看就是工業垃圾而已。韓國本身的軍火研發能力還不如中國,但得益於西方韓國只要研發武器搭載平臺就可以了,其他所有技術和裝備都可以從歐美引進,然後再加以組合調整和提高改進,因此整體研發過程效率高見效快,簡而言之韓國武器就是美國武器,兩者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價格,交貨和售後服務方面韓國有優勢。
中國在武器裝備方面的科技落後不可能有全面改善而且差距只會拉大。在俄烏戰爭中偏袒俄羅斯的選邊站,甚至失去了烏克蘭的技術支持。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武器裝備除了強制外送之外,不會有任何發展基本上就是可有可無,每年創作一些出口數字大外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