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淞滬會戰”在戰略上完勝日軍奠定了抗戰最后勝利的基礎



“淞滬會戰”使日軍將主力從華北全部抽調到上海,破壞了日方先占滿洲再下華北,然後再由沿海順勢南下兩湖兩廣的戰略目標。國府長期抗戰必須打破日軍的戰略企圖,不讓日軍完成軍力的南北走向,而是改成東西向沿著長江吸引入,地形複雜山川河流縱橫,大部隊無非展開重武器不能發揮優勢的地區。

如果沒有淞滬會戰日軍集中華北,共60多萬大軍從華北一路南下,短時間內可以打到湖北湖南,切斷在沿海的國軍兩百萬大軍的退路如果國軍南撤日軍尾隨追擊,數月內中國國土淪陷大半,日軍卻沒受到什麼損失日本如果試圖速戰速決佔領中國,必在滿洲穩定後迅速解決華北,接著攻佔湖北湖南同時分兵兩廣古代異族入侵想短期內佔領中國大都按此戰略,否則必然導致效率低下曠日持久甚至慘敗。實際上日軍雖然以10萬傷亡的代價佔領了上海南京,前後造成國軍損失25萬以上,戰術上獲得輝煌勝利,戰略上完全失敗,陷入了可怕的持久戰。

日軍花費巨大代價佔領南京上海以後,對於下一步的戰略也無所適從。30多萬日軍佔領滬寧後需要分兵防守,再把餘下主力重新調到華北又何必先打“淞滬”。當然是應該先華北再上海現在本末倒置。如果索性將30萬主力趁勝,從長江三角洲向西南打,就要進入安徽,浙江,江西,福建這些山川河流縱橫地形極端複雜,大部隊不能展開重武器不能施展的地區,反正想迅速滅亡中國是不可能的。況且“淞滬會戰”國軍中央軍和地方軍閥主力部隊的戰鬥力,只要配合正確的指揮和有力的武器並非不可一戰,整個淞滬南京戰役日軍佔據絕對軍力火力優勢下還被消耗掉10萬人。

稍後日軍雖然還是將大部分主力重調華北作戰,經過一系列的大戰役國軍扒開花園口形成大面積的黃泛區,導致日軍主力不得已再次回到滬甯杭沿長江北上,等到展開“武漢會戰”時已被拖了一年多。此時國軍早就重新完成休整,編組高達百萬的國軍主力部隊,如此武漢戰役日軍傷亡高達近15萬人。武漢會戰結束之前的一系列戰役中,日軍始終無法殲滅國軍主力,國軍已經在敵後發展了,包括中共軍隊在內的百萬敵後部隊。日軍不要說繼續進攻單是維持佔領區治安都勉強,甚至導致天皇決定1938年不發動進攻全面休整,嚴重影響了日軍的前線攻勢為國軍長期抗戰創造了條件。

“淞滬會戰”消耗日軍近10萬人“武漢會戰”15萬,直到6年之後的豫湘桂會戰,日軍再也無法集中30萬以上的全面進攻。最終中日兩軍纏鬥8年之久,日軍空有強盛軍力火力始終不能獲勝,100多萬大軍長期被牽制在中國。所以說“淞滬會戰”的戰略意義非常巨大,也是對未來抗戰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戰役。“淞滬戰役”的實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戰前有詳細的作戰計畫,制定時間超過一年,戰前還經過模擬針對演習,繪製了精細的作戰地圖下發部隊。

開通了全面的有線無線通訊,針對性地購買了重武器,修建了重要路段的公路鐵路,部隊經過事前反復演練,並且換上員警服裝駐紮周邊,徵詢過德國顧問的意見,修建了大規模的防禦戰線,在上海市內力所能及地建立了隱蔽工事,戰前搜集了大量日軍情報,提前安排了撤退移送物資人員計畫,制定了撤都的詳細方略,動用了中央軍受德式訓練最精銳部隊,還有地方軍閥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等等。

這個戰略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大戰役效果立竿見影的。為了吸引日軍南下不惜捨棄中國最大工商城市,稅賦占全國近4成的上海和首都南京,日軍在華北完全有能力3個月內打下華北5省,佔領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最後全部兵力南調3個月僅佔領了一個小小上海市,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還受到列強的節制。為此還付出了近10萬人的代價。

華北日軍兵力被完全抽調以後,進攻乏力既定的作戰目地也無法實現,短時間攻佔華北5省迅速消化吸收的計畫失敗了。在淞滬會戰期間日軍同時發動“太原會戰”,集中5個師團14萬兵力只勉強攻陷了山西北部東部部分地區,其餘直到抗戰勝利都在國軍手上,日軍為此還付出3萬多的傷亡代價。上海戰役最吃緊時,日本軍部急調在華北幾乎所有主力部隊增援,華北日軍總兵力大減只剩1個師團,每個士兵要控制10平方公里的土地,無力繼續在山西向多達50萬的國軍部隊進攻。

日軍本來在8月份試圖在山東登陸,結果部隊緊急調到上海。蔣介石派出中央稅警總團包圍青島,日軍實在無兵居然將青島的海軍陸戰隊和2萬僑民撤走,由此國軍完全控制了青島。日本早在一戰後從德國人手上強佔領青島23年之久。山東作戰也由於兵力不足,最後還讓李宗仁第五戰區的雜牌部隊包圍,導致了“台兒莊會戰”的大敗傷亡近2萬人。

“淞滬會戰”參戰8個師團又6個旅團,30多萬日軍在上海傷亡7萬多人,參戰的75個師又9個旅60萬國軍傷亡總數則在15-20萬之眾。如果加上淞滬週邊大撤退和吳福線,錫澄線,以及嘉興,廣德等狙擊戰的傷亡,日軍傷亡總數約10萬人,幾乎占參戰部隊的三分之一。而國軍傷亡雖然慘重,但中國方面獲得了戰略上的完全勝利,奠定了抗戰勝利的基礎。淞滬會戰也有很多缺憾如陣地戰硬拼導致兵力損失巨大,但是江浙一代水網交錯地形複雜大部隊無法展開,中日兩軍堆積大量主力部隊根本打不了運動戰,更何況遊擊戰需要周旋空間餘地。撤退並不及時產生混亂情有可原。

陣地戰逐次使用兵力是無奈於日軍海空陸重武器火力太過強大,不能集中所有主力集中一點使用。抗戰時整體上是持久消耗戰,日本國土狹小資源有限兵力不足,簡單將對於日軍“打死一個是一個,打傷一個是一個”,無論己方陣地戰如何殘酷消耗還是要堅持到最後,說到底就是“硬拼戰”不是“敵進我退”,而是與陣地共存亡死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淞滬會戰”國軍犧牲了參戰部隊傷亡三分之一,空軍海軍幾乎全軍殆盡,殉國了軍長1人,師長、副師長4人,旅長,團長28人,其中戰死的將軍不包括殉國以後追贈的,全部居然有15人之多營連排級軍官無數。

整個淞滬會戰國軍依靠的無非是步槍手榴彈大刀片子,還有極其少量的山炮和迫擊炮等簡陋武器,與武裝到牙齒具有海空陸軍重武器絕對優勢火力的日軍反復殘酷拼殺3個月之久。中國軍人依靠誓死不當亡國奴的精神,“殺身成仁,捨命取義”愛國犧牲爭先恐後,無愧於中國軍人的光榮稱號,這是誰也抹殺不了的歷史偉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