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該不該打其實很容易回答,軍事上不該打政治上可以打一下,最大的難點不是如何打,而是需要打到何種程度。當年“一二八抗戰”時國民政府就遷都洛陽,準備與日本進行長期抗爭。
況且遷都重慶幾年前就已經定下來,“淞滬戰役”爆發後無非是執行的問題。1937年11月16日,國軍已經全部撤出上海地區,蔣介石此時宣佈國民政府從今天開始遷都重慶。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1月26日,率領一部分政府機關人員到達重慶,另一部分人員則前往武漢。林森到重慶表示國民政府,從行政上已經完全放棄首都南京。
早在政府機關遷移之前,國民政府就開始對南京市民的疏散工作。在“淞滬會戰”開始以後,南京政府就大肆宣傳持久抗戰,讓有條件的市民儘量離南京撤到後方。戰爭開打前南京總人口約150萬人,保衛戰開始前留下的有70多萬人,應該說疏散工作還是有效的。當時國民政府的疏散並非強制,也沒有考慮到日軍大屠殺的問題,倒不是當時有國際公法,而是戰後屠城在現代社會很少見。
熟知中國歷史的都知道南京從軍事上根本守不住。南京在和平時期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兩面環江一面臨海,南部是丘陵平原,交通發達物流便利,物產豐富工商發達,人口稠密富庶之地。歷史上南京曾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等政權的首都。
問題是和平時期的大都市,遇到戰爭就成了最不適合防守的城市。南京城西北兩面環江,東面臨海和南面是平緩的丘陵平原。從北面攻南京必須有強大的水師,否則長江就是保護南京的天險。相反只要對方有強大海軍,攻打南京就易如反掌選擇很多。可以從北向南順流而下,直接南下進攻或從西繞過往回打,甚至從東面海路攻擊亦可。
“三面臨水”利於防守,但一旦被突破守軍無處可逃。如果從“南往北打”直接由東南兩面,平原丘陵地帶直接進攻即可。南京城周邊無險可守,而且還可以利用江海,採取水陸聯合進攻的態勢。所以從地理條件上看怎麼都守不住,最多就是堅守多久的問題。由於南京實在不適合防禦,朱元璋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了南京城牆防禦。
想要守住南京必先用強大兵力,在週邊至少50-100公里外展開防禦。南京城外地勢太過平坦,除紫金山外只有幾個小山坡無險可守。敵軍如果佔領山崗,架炮就可以轟擊南京城了。敵軍不從江海路進攻,直接從東南兩路沿平原陸路進攻,守軍不能在週邊將其擊敗,實際上等於失守南京。
所以從軍事角度考慮,南京週邊決戰成敗決定南京,打贏就守住了失敗要立即放棄撤退,否則被趕到長江死路一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大建水軍控制長江,還花費钜資窮二十多年精力,打造30多公里南京堅固城牆防守。城牆高20米寬15米古代極難攻破,但到了抗戰時期重炮一轟就塌了,起不了大的防御作用。
當年“一二八抗戰”日軍艦開到南京附近,國府只好宣佈遷都洛陽持久抗戰。此戰後國府開始重視南京的防禦問題,修築了從上海到南京“吳福線”和“錫澄線”兩條防線。國軍一旦陣線丟失南京就處於危險之中。另外國軍在南京城防的週邊,修建了一些炮臺和防禦工事。為了對付沿江而來的日軍艦隊,建立了扼守長江的江陰,鎮江和烏龍山要塞。
“淞滬會戰”中日兩軍都是精銳盡出,日軍30多萬國軍60多萬大戰。苦戰3個月兩軍都傷亡慘重,日軍傷亡十多萬國軍20多萬,所謂“一寸山河一寸血”,應該說毫不誇張。上海大撤退後日軍援軍10多萬,加上海作戰的20萬大軍進攻南京。日軍上海傷亡太大部隊打紅了眼,不顧軍部要求在“蘇嘉線”停戰休整,向南京進攻國軍兩條防線根本擋不住。南京空城一座僅有兩個憲兵團,中央教導總隊一部維持秩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