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東北49年前經濟超日本是“最佳移民地區”


關於東北1949年以前的真實情況,多年來是被完全被掩蓋的,最多不過奉系軍閥壓榨百姓,偽滿洲國日本人奴役人民,東北人“吃高粱米,講日本話”等等,但對東北當時工業發展很少提及。東北當年在日本人偽滿洲時代,經濟發展簡直就是令人羨慕。1945年,全中國工業總產值東北占85%,其餘包括上海在內大城市不過15%。


就以人口來說當年東北不是縮減,而是人口持續不斷增加,1936就增加7百萬人,1941年不過5年時間達到4229萬人。當時國際上如此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少見,這就是近代史上耳熟能詳的“闖關東”。大量關內百姓冒險突破障礙移居東北,原因很簡單東北生活富裕生存容易。這與現在中東難民偷渡歐洲可以相提並論,拋家舍業歷經磨難到經濟發達地區找“新生活”。


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二戰後排列在美國,蘇聯,英國之後,成為世界“第四大工業區”。從瀋陽到大連的鐵路沿線兩側工廠林立,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瀋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1943年,東北生產了全國近9成生鐵,93%的鋼材,93.3%的電,95%的機械,特種鋼生產企業世界領先。20世紀30年代長春城,已經全亞洲第一全部“抽水馬桶”,全城管道煤氣街道照明部電訊線路,全部都是鋪設地下管線,真正“亞洲第一”的干活。


毛澤東當年名言“東北者得天下”,當時中央委員大部派到東北,搶占東北是黨內第一要務。毛稱,“要想得天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爭奪東北,如果關內拿不下來先定都長春”。老毛想還是背靠“老毛子”好辦事,蔣委員長頭上沒毛沒顧上。日本戰敗前建設偽滿洲,就是打算建立龐大工業基地,保障戰爭期間軍事供應。對於東北按照“新首都”設想建設,打算50年後將日本首都,從東京搬到“新京”東北來。


當年長春不亞於美國首都,哈爾濱繁華度堪比法國巴黎,瀋陽是“東方魯爾”,大連城市規劃按照德國標準。日本戰敗東北落入蘇聯紅軍之手,各類物資飽受洗劫但基礎仍在。韓戰後東北得益地理優勢,蘇聯援助東北又成重點地區。直到改革開放南方沿海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不斷繁榮,東北地區則走向持續衰敗的道路。幾十年後東北淪落成全國落後地區,“落地的鳳凰不如雞”,經濟凋敝人口下降,工業衰敗建設落後。除“本山大叔”沒出過像樣的“工業品”。


東北最輝煌的年代經濟模式,參照日本經驗英國德國模式各半,建國後東北發展模仿蘇聯,經濟發展粗放不平衡,重規模輕質量高能耗低效益。重工業數量不斷增長,但是效率低質量越差。經濟體制僵化觀念的保守,計畫經思維至今主導東北,市場經濟發展遲滯不前。東北地區國企資產占比超過50%,其他地區平均僅為38%。國企低效率高虧損,在東北地區尤其嚴重,2014年虧損率達32.4%


200310月,發佈《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2016426日,中央發佈《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總體還是“輸血”為主,沒有在經濟體制建設上入手。“新東北振興計畫”無非3年內投資1.6萬億,如此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東北問題解決在於政策,必須有“壯士斷臂”的決心。南方經濟發展的經驗可以借鑒,深圳的“成功之道”東北照樣可以實行。


東北問題的關鍵在於仍是政府過度主導,市場機制發展缺乏深度不夠。僵化體制不能打破,市場化觀念不能深入民心,很多事情根本就無從談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