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普總鄰國項目資金到手哈爾科夫坦克都沒派的佯攻也就停了

 


普總鄰國走了一回加長版紅地毯,援助承諾到手總算是放心了,老實說現在就他老人家的戰爭罪犯反人類身份,海牙法庭欽定的特殊人物,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敢招待,上次都不敢連去南非參加金磚國會議,雖然主辦方未必會抓捕他,但畢竟也有安全方面的考量,到鄰國則大可不必擔心安全問題。

 

普總錢到手立馬就撤了,與此同時突襲哈爾科夫的攻勢也偃旗息鼓。之所以打哈爾科夫主要是做給盟友看,突訪就是為了穩住對方還能打下去,否則實在是不好意思開口要錢,其次該市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政治上有影響,再者是距離俄國很近可以在境內火力支援。現在既然得到盟友肯定,自然也沒有必要那麼拼命,4天傷亡6千多人也不過是佔領十幾個定居點而已,而且本次攻擊完全缺乏誠意,居然都是炮兵和航空炸彈掩護下的步兵攻擊,甚至連一輛坦克都沒有出動。5萬兵力想進攻百萬人口的城市談何容易,況且在開戰之初已經圍攻過一次,對方拉雜4個旅就頂住了。

 

現在烏克蘭彈藥已經到位,只用大口徑榴彈炮就擋住了俄軍的進攻,雖然雙方形勢上仍出於膠著,但基本上再消耗一段時間也就維持現狀了。與此同時澤連斯基得到了美國布林肯的承諾,歐美武器可以直接攻擊俄本土,如此在俄邊境線上的支援炮火也將被覆蓋,在其他地區如巴赫穆特和阿卡迪夫卡俄軍也發動較強攻勢,但都是佯攻主要還是想利用攻擊哈爾科夫牽制烏軍部份兵力,為應付對方的夏季攻勢爭取時間。烏克蘭軍備彈藥全部到位後反攻主要還是針對克裡米亞,只要打下來就意味著反攻取得勝利。

 

鄰國法國之行回來高調接待普京,支持俄國侵略烏克蘭的立場不會變,對於北約來講一方歐盟正在積極應對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單方面撤出帶來的風險,其次還是希望通過加大力度支持烏克蘭抗衡俄軍,因此戰爭長期化實際上對歐盟來講是可以接受的,歐盟現在通過法國出兵甚至走出了派遣地面部隊參戰的第一步。只要歐洲全面介入戰爭美國就不可能袖手旁觀。如果新總統當選後一意孤行,不排除獲得捷克總統的同等待遇。此人是極端親俄份子最終身中五發子彈,基本退出政治歷史舞臺了。與此同時伊朗總統和一眾高官,也因直升機失事身亡,且不說真實原因如何,看來面對現在的所謂新聯盟,西方國家也並非無可奈何。

 

就鄰國來講一面倒支持俄國從大戰略上看也非一無是處,雖然全面抗美的最終結果不言而喻,但目前來看使得俄國和歐美在烏克蘭戰場長期消耗,也不失為一個權宜之策,只要俄羅斯頂在前面,歐美就不可能與競爭對手全面切割,而且更不希望刺激其全面倒向俄國,最終導致直接派兵參戰或提供軍備,如此兩面作戰對於歐美不利,況且對手直到目前只是提供間接援助,正如西方提供烏克蘭援助一樣,自身並未參與戰爭之中。所謂集權國家組成聯盟對抗歐美,相對來講北約也聯合其他國家對抗俄國。兩大集團既然現在已經開始正面對抗,那麼 通過戰爭對進行消耗也是不可避免。事實上對抗新聯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烏克蘭戰場軍事層面的正面消耗,其次是對競爭對手經濟層面的打壓,因為後者是整個聯盟的軸心力量,具備強大的經濟能量和工業生產能力,而且是世界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歐美沒有能力阻止競爭對手支持俄國,現在提出的要求是不能過份援助俄羅斯,也就是直接出兵或提供軍備。

 

如此會導致整個戰爭走勢的逆轉,因為西方都認為如果只是俄羅斯的單獨對抗,最終的結局必然是失敗,這不完全出於軍事上的考量,更是由於俄國並非前蘇聯,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北約及其主導的抗俄聯盟,俄羅斯無論從任何方面都不具備實力,現在戰爭長期化無非是將俄羅斯的戰爭能力和經濟實力消耗殆盡,而這整個進程的關鍵就是時間。競爭對手所謂全方位的對俄援助並非完全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作為實際上的歐美經濟戰略夥伴,直到現在還是合作大於競爭的關係,現在的變相無上限主要還是取決於個人意志。新時代的強國夢也好,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復興下的俄國夢也罷,從目前來看普總沒有實現再給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的承諾。即便再給最後的20年,以俄國目前的處境也不可能實現,夢想和現實有本質的距離對鄰國也是如此,而且往往夢境通常和實際情況相反。

 

即便個人意志再強大,以為掌握了國家機器可以為所欲為,但最後的結果就如同現在的面目腫脹的普總,除了鄰國他實在也沒什麼地方可去,甚至連個哈爾科夫兩次都沒打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