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通過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預防新冠病毒(COVID-19)效果沒有過去認為的那麼好。在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全球持續流行期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是普遍防範方法。但一項新研究發現,這兩種措施雖然有效,但是還不夠。對飛沫傳播的認識是基於數十年前研究。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來防範飛沫傳播的科學基礎,是基於數十年前的研究。近期,維也納工業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索邦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流體動力學,共同研發了新的飛沫傳播模型。
「我們對於飛沫傳播的認識,是源於1930和1940年代的測量結果。」維也納工業大學流體力學與傳熱研究所教授阿爾弗雷多·索爾達蒂(Alfredo Soldati)說。「在那時,測量方法沒有今天這麼好,特別是對小飛沫的測試,可能沒有那麼準確可靠。」過去的測量方式認為,當感染者噴出飛沫後,大飛沫會因重力落到地面,小飛沫直線噴到前方,但是很快就蒸發掉。
「這個描繪太過簡單了」,索爾達蒂表示。病毒飛沫進入空氣會傳播更遠、停留更久。實際上,飛沫噴到空氣中後的情況相當複雜。索爾達蒂指出,小飛沫的水分雖然蒸發了,但是空氣中還殘留著氣溶膠微粒,這些顆粒中可能包含病毒。這使病毒能夠傳播幾米遠,而且會在空氣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一般來說,小飛沫的直徑平均為10微米,大約要15分鐘才能落到地面。因此,即使遵守社交距離,也可能接觸到病毒,譬如搭乘感染者剛搭過的電梯。濕度高的環境就更有風險,譬如通風不好的會議室。
維也納工業大學表示,雖然戴口罩能阻隔大飛沫,保持社交距離也是有用的,但不能因此而有錯誤的安全感。因為即便戴口罩,噴出的病毒在空氣中飄移的距離和時間,都比想像中的更久。而利用研發的新模型,將能夠計算出不同時間、不同距離病毒飛沫的濃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