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到90年代發明“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後”,變相承認過去篡改歷史,承認國軍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到底算“進步”還是“遮醜”不清楚。說起抗戰印象中國民黨正規戰,敵後則是共產黨遊擊隊天下,似乎只有共黨才有遊擊隊。
大陸民眾對抗戰歷史的無知程度,本來就是“現象級”的,甚至在受歡迎的電視劇中,出現類似“國民黨軍的”稱呼,簡直可笑到了極點。實際上抗戰期間“國民革命軍”,除在正面戰場與日軍,展開多達22次的大型會戰,不知其數的中小戰役,還在敵後採取遊擊戰術打擊外敵。1938年國軍遊擊隊數量在60萬左右,發展到1941年數量是共軍部隊總數的2.63倍。無論在數量質量規模上都遠超共軍,根本不存在後者“遊擊隊專家”一說。
1937年武漢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建議,戰術上“應采遊擊戰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後遊擊擴大面的佔領,爭取淪陷區民眾擾襲敵人,使敵局促於點線之佔領。同時打擊偽組織,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再逐漸變為全面戰總體戰,以收‘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之效。”蔣介石採納並在此後作戰中實行。
國軍遊擊戰除留守地方的正規軍,還有退役軍官,地方軍人,黨務人員等,領導組織了各種民間武裝,這些部隊始終活躍敵後戰場。1940年國軍“遊擊戰高峰期”,建立大批抗日根據地,華北有太行山,中條山,呂梁山,恒山根據地。華東華中有沂照山區,浙西,皖東,皖北,大別山,鄂東,大雲山,九宮山,廬山根據地;華南有海南根據地,全部根據地擁兵超過1百萬。經過與日軍的戰爭消耗後,山西,豫鄂皖,浙西,海南等遊擊區,堅持到抗戰的最後勝利。
雖然,共產黨遊擊隊也為抗戰勝利做出過貢獻,但是多數武器簡陋戰鬥力極其有限,當時形容是“土八路,瞎胡鬧,一身蝨子,兩腳泡”,這種武裝何談打擊日軍,無非是拉武裝占地盤。鑒于實力和能力,“遊擊遊擊,遊而不擊”,的確是當時普遍現象。 國軍遊擊隊輔助正規軍,打擊日寇是真心抗日。國軍遊擊隊不但能配合打正規戰,而且還能熟練運用遊擊戰術,單獨攻擊日軍成功。如鄭氏祠伏擊戰、突襲南澳島、呂梁山圍殲戰、攻佔黃梅、鄂東反掃蕩、馬當夜襲戰等。
國軍各類遊擊隊敵後戰場犧牲慘重,僅將校級別軍官就達數百人。國軍遊擊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戰,配合國軍正面戰場堅持長期抗戰,不斷打擊日軍牽制其後方,鼓舞了淪陷區政權維繫民心。四九年後這些英勇的抗日遊擊部隊,被“新政權”全部斥為“土匪”遭剿滅,無數抗日英雄沒有犧牲在日寇的鐵蹄之下,而是倒在GCD的槍炮之中。
選擇放下武器的遊擊隊官兵,絕大多數都被關押鎮反殺害,少數僅存的生活悲慘困頓潦倒終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