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經營委員的小說家百田尚樹,日前為東京都知事候選人發表助選演說時,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並稱當年美軍對日本的大轟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屠殺。美國駐日大使館發言人,2月8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百田的發言“違反常識”。日本此類右翼言論,每隔數年就會發表一次,上次是2年前日本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接待中日友好交流的南京市官員時稱,所謂的“南京大屠殺”並不存在,在受到了中國官方的抗議後,他仍堅稱有最新研究成果,證明瞭他的觀點,並称不會收回自己的言論。
南京大屠殺不存在此論調,可算作中日關係緊張化的一方面。客觀上說南京大屠殺事件已為全世界所公認,在戰後遠東軍事法庭的裁決中,已定性了的歷史事件。在1946-1948年間的南京審判中,曾經傳召了大量人證物證予以證實,南京大屠殺已經被國際間公認的日軍侵華期間,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歷史是不允許篡改的!但是,在日本認為南京大屠殺是虛構事件的聲音,一直以來就很大,很多日本人都否认京大屠殺的事實。日本近年出版很多書籍,介绍相關內容很有影響。所以,持南京大屠殺是捏造這一觀點的日本人決非少數。
日本政府在戰後對國民實行愚民政策,對於日本在戰爭中造成的一切多不提及,而且將日本營造成一個戰爭受害者。只有日本才是唯一受到原子彈攻擊的國家,即所謂原爆。很多日本人認為,日本是戰爭的受害者,遠大於是發動者。日本不少人認為南京大屠殺並不存在基於兩個點。首先是死亡人數的统计數據從何而來,並沒有經確切计算,有詳細證據證明的數字公佈,30萬人大致只是根據中方的估算;其次,就是戰爭狀態中對於軍人的殺傷是否屬屠殺。戰爭中雙方處於敵對狀態,對於軍人或者持有武器的抵抗者必須消滅,這不完全能以屠殺論之。因為,對方也有武器,你不殺他,他也會殺你,職業軍人之間的殺戮,本就是份內之事。
就事論事而言,中國當時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以及人口統計,南京1937年淪陷後到底死亡了多少人,並沒有客觀證據可以證明真正的死亡人數。多數是根據中國相關人員的大致估算,掩埋的死亡屍體數量。還有留守外籍人士,如教會牧師,紅十字會人員的測算。中國官方公佈之證據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死亡人的姓名,年齡,職業,戶籍,死亡原因等相關資料,基本都已無法核實。死者在死亡過程的具體證據,相關目擊證人,死亡原因,屠殺者口供等等,由於年代和戰亂,也大都不可考。
南京審判時多數證據是根據中方親歷者的口供和證詞,當時日本已經戰敗,判詞在很多方面的指證,都是對戰勝國有利,日方處於無法辯解的地位,只能全盤接受。具體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認真統計核實,並且有誇大之嫌。最少也可以很肯定地說,平民死傷沒有30萬人之多。再有就是戰爭狀態中,南京城陷落之時,名義上有多達15萬中國軍人,逃入平民和避難所之中。屠殺的平民中有大量軍事人員混入,對軍人的殺害不能等同屠殺平民,計入被殺平民之內。南京大屠殺即便有30萬人,其中相當比例是軍隊人員。留守南京的部隊約有15萬人之多,這些軍人放下武器被俘投降,被作為戰俘處決,這與屠殺性質不同。
撇開這些日方觀點不談,回顧一下造成當時南京大屠殺的原因。本人分析力求客觀,不帶任何感情色彩,這樣有助於看清事件的真實原貌。南京的戰事實際上沒有全面展開就已經結束,因為淞滬抗戰國民黨調集70萬軍隊,與日軍激戰3個月,以傷亡35萬人的代價消滅了日軍約5萬人。但是,中國軍隊已經消耗過大,主力傷亡過半,無力支撐危局了。上海是中國當時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因為牽涉到歐美列強利益,受到國際關注,又是蔣介石起家之地,日軍主攻淞滬登陸作戰,蔣介石豈有不戰之理。
反登陸作戰至少在戰術上,守軍有一定優勢。但以當時中國國力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只能寄希望於遲緩日軍進攻態勢,借機引起西方關注加以調停。這種單憑軍力消耗的作戰,雙方根本不可能持續很久,3個月已經是極限。再拼下去國民黨多數主力都會在淞滬消耗掉,那麼以後的戰爭也就別打了。所以,上海的3個月淞滬會戰,實際上打的就是國際政治仗。就是靠在淞滬的3個月拖延出來的時間,南京的政府機關,學校工廠,商業機構都搬到了重慶,很多南京市民也隨政府機關撤走,留守的在南京的市民並不很多。
國民政府根本就沒打算死守南京,白崇禧,李宗仁都認為南京無險可守,應該放棄。蔣介石丟了上海也知道,日軍如長驅直入幾無阻擋,南京根本不可能守得住。考慮到南京是國府首都,中山先生陵墓所在地,如果不做樣子抵抗一下,在國際國內實在說不過去,影響也太壞,因此蔣勉強同意防守南京。再加上唐生智自告奮勇請戰,口號叫得響,與南京共存亡,所以將在上海打殘的部隊撥出一部份,約15萬人交給唐指揮。客觀上講,南京是打是棄,根本就沒有一個計劃,完全就是倉促決定,打如何打,守如何守,根本是一本糊塗賬,談何具體攻防守備。
所謂兵敗如山倒,居然因為沒有鑰匙,國軍的所謂“馬奇諾防線”,國防守備工事竟然因進不去而放棄,國軍敗退南京。唐為向外顯示死守決心,將渡江船隻全部毀棄,軍隊龜縮於城內。結果,日軍20萬大軍5路圍攻,三面突擊,南京城被日軍打開缺口,守軍遂放棄抵抗作鳥獸散。1937年12月13日城破開始,大約6周時間,日軍對南京守軍戰俘及平民開始大規模屠殺,事後據中方統計屠殺人數約為34萬,這就是南京大屠殺的由來。
自古有“守江必先守淮”一說,南京雖是六朝金粉,其名不下於五朝古都的北京,但是北平歷來是戰略要地,南京是所謂無險可守之地。只要江淮一失,順長江而直下,就可以輕鬆繞過南京,然後回師對南京城進行戰略包圍。南京雖有明代留下的堅固城牆,但是孤城一座內外斷絕,又能守多久!太平天國洪秀全經營南京10數年,後被湘軍圍困,水師在長江上游阻斷,曾國荃拼死圍攻南京年餘,最終城破太平軍兵敗身死。南京就是有計劃的守備尚不能持久,更何況這倉皇逃竄之中的敗軍。死守在武器配置,工事修築,糧草儲備,兵力佈防等各方面,都必須有詳細計劃和充分準備。國軍根本沒有進行任何準備。日軍順長江直下鎮江,取揚州入浦口,回師包圍南京,此時國軍已是必敗無疑了。
再從戰術上看,仍以太平軍為例,太平軍本是武裝暴民,在軍事上本不成氣候,但是太平軍裡湧現出眾多非常有軍事才華的將領,使得太平軍在戰略戰術上,在很長一個階段遠高於清軍。太平軍守城歷來講究,守險不守城,就是與其固守城池平分兵力,不如奪取城中易守難攻險要之處佈防。吸引敵軍來攻,利用地形之利,大量消耗對方有生力量,然後配合增援部隊,進行最後反擊,這樣尚能有一線生機,敵軍斷不會不將守軍消滅而直接攻城。
固守城池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四面防守兵力平攤,對方可以集中力量,功其數點突破城防,這樣根本不可能守住。再說裡無糧草,外無救兵,消耗得不到補充,即便守得住,那也是一時而已。再看南京亦是如此,唐將大部隊撤防城內,欲以城堅牆厚固守,只在紫金山雨花臺地勢稍險之處,留下部份兵力防守。雖是國軍德械主力精銳,但是這點兵力畢竟敵不過日軍炮火。主力全部放在城內,守城不守險,南京徹底被圍。日軍從西南攻破中華門,守軍全軍潰敗放棄抵抗,脱下军装放下武器,混于平民之中以求自保,最后残遭杀害。
城門被破唐生智此時命令突圍,然而之前已將渡江船隻銷毀。如果本不欲死守,可以先行做好撤退準備,並將兵力分別部署。結果是為死守孤城,先自斷後路,殘軍突圍不成又回到城內,丟棄武器混入平民難民內,逃入各避難所。那個大叫與南京共存亡的唐生智,率先坐汽艇逃跑,置手下部隊10幾萬軍人於不顧。國軍士兵失去建制四處逃逸,城破後日軍以搜捕守軍名義,大肆抓捕國軍,這也是大量平民被殺的原因之一。南京大部市民已經遷走,留守市民和敗兵混成一堆,的確很难分清楚。日軍殘暴路人皆知,但是守軍主動放下武器,寧可投降被殺,也不做殊死抵抗。
敵軍入城就是巷戰,日軍裝備優勢得以削弱,何況15萬部隊就是與日軍死拼,也好過繳械投降被殺。日軍在淞滬消耗甚大,沒有後勤補充,彈藥嚴重缺乏,原定淞滬得勝後,班師回朝來日再戰,並不欲取南京。因為下級軍官及部隊鑒於國軍兵敗如山倒,已無抵抗意志,所以很多部隊,如第十軍團等在没有得到上级命令,自發组织追擊,結果居然大舉成功。此时,日軍參謀本部只得順勢而下,作出部署調整。相信如果在南京國軍如能殊死抵抗,在淞滬被拖得筋疲力盡的日軍,其攻勢必不能持久。
南京失守固然客觀原因很多,但是無論如何,城防被打開缺口,就做鳥獸狀,繳械投降任其殺戮,實在可悲可恨!守軍十數萬人,扔掉武器逃到平民裡躲避,結果還是被俘遭屠殺,連累大量南京平民被害。日軍在上海被拼掉5萬多人,反而攻入南京不費吹灰之力,雖在個別處遇到抵抗,但基本上沒費多大代價,輕易就將國民政府首都攻破。與其如此不如棄守南京,本來上海失守,在戰略上就沒有死守南京必要。結果,為面子擺出半守不攻的架子,與日軍稍有接觸自行潰敗。戰爭失利者沒有發言權,日軍為了報復和發洩,入城後大肆殺戮戰俘平民,強姦婦女搶掠財物,其惡行實在是令人髮指。
日本不少人仍然對戰爭毫無悔意,現在居然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這實在令人深思!對於中日戰爭,其實对日本人来说,從來就不認為,日本是失敗者。日本败给美国苏联,并未败给中国。而且,日本一直以來就有,二戰是日本為趕走歐洲殖民者,將亞洲人民解放出來的戰爭一說。現在,日本政府民间,公開不承認南京大屠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必然修改憲法,擴充軍備出兵海外。中日之間政治軍事經濟衝突陸續有來,南京大屠殺這個事件雖然是悲劇,但是也警醒中國人注意,否則難保以前的事件今後不再次重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