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中國年輕人平均身高爲何比日本矮

中國人從漢朝將日本人稱做倭,就是矮小的意思。明朝倭寇的叫法已經深入民心。近代將日本人稱之為“小日本,小鬼子,蘿蔔頭”,此種影響一直流傳到現在但是,如果你到日本旅遊,發現日本男女青年的身高和中國人沒有多大分別。據統計現在日本人平均身高,男性171.7釐米,女性162釐米。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69.7釐米,女性160.1釐米。客觀比較,日本人平均身高高於中國,不能再稱其“小日本子”了。



當然,中國人平均身高南北差異很大,北方人中以山東人,平均身高最高,男性達到179.44,女性169.45,真正是山東大漢大妞。南方以廣西人平均身高最矮,男性168.96,女性158.96。中部城市如上海,男性平均173.78,女性163.79。所以,區域性來講中國中北部地區,平均身高均高於日本,南方與日本稍有相差。當年,日本侵略中國,提出所謂同文同種用以欺騙。中國人對此不以為然,同文是日本人學的中國文字,就你小日本的身高,怎麼可能與我中華男兒同種。從人類學角度講日本種族歷來說法很多。按現在基因結果分析,中華民族中占多數的漢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相比較,從基因上對比,完全是兩個民族。


韓國漢城大學東亞人種研究所,1999年研究成果,中日遺傳基因相差很大。日本綜合研究大學提出,經基因分析現代日本人,由日本列島土著繩文人和來自東亞大陸的彌生人,不斷混血結合形成。傳統人種分析中國漢族,屬典型的蒙古利亞人,東亞種的分支。日本人種在沒有以基因區分之前,籠統將其也歸到蒙古利亞人種範圍,現在已經證明是錯誤的。日本大和民族可能是通古斯人種和蒙古人種混血出來的民族。日本人具有島嶼民族普遍特徵,身材矮小,肩窄腿短,羅圈腿多,臀部寬大。1878年統計數字,就是中國清朝時期,日本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55釐米,女子150釐米。中國南方廣東一帶,1800-1829年統計數字,男性身高大約164釐米,遠高於日本人。況且,廣東沿海居民,傳統以來身高遠低於中原地區。


現在,“小日本子”怎麼就長高了,居然比我堂堂中華民族,稍高一頭了!日本從明治天皇開始,強調提高人種素質,有一段時間甚至鼓勵,日本女性與外國男性生育改良國民體質,但此措施效果不佳。日本人體質改善身高增長,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嚴格說日本二戰戰敗後,直到90年代初,總共不到50年時間,日本人平均身高,就輕鬆超過中國。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幫助,中國千年來都是日本學習的對象,但那都是文化上的。美國對日本人的改造,雖然只有60年,那是從身體到思想全方位的,簡直是恩同再造。否則,美日太平洋戰爭打得你死我活,日本被打敗並佔領國土,而且還吃了人類歷史上,唯一的兩顆原子彈。日本人非但不記恨美國人,還將美國人奉為上賓,言聽計從絲毫不敢違背。


日本戰後連基本生活條件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推出孩童喝牛奶免費政策,而且是全國免費供應。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對日本的改造,首先就是從飲食開始,讓日本孩子接受美國人的生活方式。1947年開始由聯合國和美國主導,向日本政府贈送免費脫脂奶粉,供應全國300萬城市兒童的營養需求。1950年開始美國贈送小麥,對日本八大主要城市,小學生實行麵包牛奶配菜免費供應服務。韓戰爆發物資緊缺,美國為保留日本小學生供餐,對日本政府進行伙食補貼,使得供餐制度延續。1952年,日本已經實現全國市級小學供餐完全免費。



日本人按傳統講,以水產稻米作為主食,基本上不吃肉食,根本沒有喝牛奶的習慣。美國人雖然慷慨,但送給日本的是當時口感實在不怎麼樣的脫脂奶粉,日本小孩根本喝不慣也不喜歡喝。但是,美國人既然請喝牛奶,日本人沒有不喝的道理。日本大和民族特點,你把我打服了,我就絕對服從,我把你打服了,你就得服從我。脫脂牛奶雖不好喝,但美國人讓喝,就是捏著鼻子,也得喝下去,絕不會含糊。日本政府針對喝牛奶產生的抵觸情緒,提出免費供餐和喝牛奶,目的是使國民體質像美國人一樣強壯。結果,政府理念受到全國民眾認同,小孩為象“美國人一樣強壯”,每天大口喝脫脂奶粉沖的牛奶,結果體質真的增強了,身高也躥上去了。


日本其實從明治天皇時期,就開始實行最早期的供餐服務,到二戰開始後停辦。但當時所謂免費供餐,最多是解決貧困孩童的溫飽問題,根本談不上增強體質。戰後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經濟迅速恢復,供餐制度全國普及。從城市到鄉村,從小學到中學,免費供餐成為全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部門和學校竭盡全力給學生們,提供膳食結構合理,營養豐富的配餐服務。日本人飲食習慣被徹底改造,現在日本飲食西化,就是當年供餐制度造成。傳統日本料理種類單一,烹飪手法簡單。傳統主食米飯雖被保留,但以小麥為原料的麵包受到推廣,沙拉,咖喱,燉菜,漢堡,香腸,各种肉类等多种,本地和外来食物,丰富了日本饮食,成為日本飲食一部分。

  
美國當年送給日本的小麥和脫脂奶粉,其實是美國在二戰時,大量生產下的剩餘物資。戰爭結束無法處理,半賣半送給了日本。牛奶在戰時液體狀態,不易運輸保存,將其中奶油和水份提煉出來,剩下的就是脫脂奶粉。戰後美國人當然喝新鮮牛奶,戰時大量儲備的奶粉,順手就給了日本人,用於小孩的體制改善。雖然奶粉非常難喝,日本人硬是喝了幾十年。喝牛奶養成習慣後,國民體質雖然沒到,美國人那麼強壯的程度,但後代日本年輕人的身高,的確把中國人給比下去了。現在中國人平均身高比日本人矮,其實也是美國人給害的。 

為何日本美女搶著當AV女優

據統計日本AV影視作品市場,年產在35千部以上,對於AV女演員,就是女優,需求量非常大。成人影片市場競爭大淘汰率高,每年至少要有34千新人加盟。日本婦女維權組織調查,2011年底日本註冊AV女優近16萬人,其中75%20-29歲的女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最新調查顯示,日本全國年齡20-29女性總數660萬,就是說其中2.7%是正規註冊AV女優。這還不包括已經淘汰,引退的AV女優。另外,還有包括網絡公司和非正規影視公司等,地下製作的AV影片,通過非法渠道銷售的AV作品。這些影視作品的女優,並非註冊演員沒有記錄在案。




日本眾多美女投入AV界最大誘因,無非是物質欲望的滿足,追求賺快錢的心態作祟。日本是個百物騰貴的國家,東京消費物價指數排在世界前列。在生活節奏緊張,生存壓力巨大,物質主義盛行,燈紅酒綠的繁華都市,日本美女很難擺脫金錢誘惑。投身AV事業可以輕松賺大錢快錢,很多美女經不住金錢誘惑,投身愛情動作片的製作當中。其中,相當部份為追求物質刺激,高消費買名牌奢侈品等各種原因背上債務,拍片主要用來還債。




隨著社會的開放,傳統價值觀念淡泊,民眾對AV女優也不再抱歧視眼光。在青春年代展示自己身體,保存美麗記憶,已經開始成為一種時尚。在此觀念下,有些年輕日本美少女抱著好奇心態,居然選擇拍攝AV的方式,作為告別青春的紀念。根據日本的法律與影視倫理監視委員會規定,AV製品拍攝畫面不能直接出現性器官。大多數正規AV作品,都會加上所謂“馬賽克”進行遮掩,就是俗稱的“有碼”,感官上並不算真正裸露。很多日本美女覺得,AV影片的拍攝無非是部份裸露,重要部位並沒有顯示,不會覺得特別尷尬。




日本傳統文化沒有強烈的男女有別和貞操觀念。日本婦女也不似中國傳統般纏足,用以限制女性活動範圍和人身自由,使其成為男性的私家玩物。並且,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對性持開放態度。在上世紀670年代,西方性解放觀念波及日本,因此對於性並不保守。日本原本就是色情事業非常發達的國家,AV製品作為成人商品的一種,並沒有受到太多歧視。AV女優也是影視從業人員,道德上並未承受過多社會壓力。成為AV女優不啻是進入影視娛樂圈捷徑,相當多的日本美女認為,成為AV女優很正常。




日本AV女優中除職業演員外,相當比例是非專業的臨時兼職演員。真正職業AV女優數量,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而且,AV業競爭非常之大,一般女優從業一段時間很快會被淘汰,真正能夠成名的也是極少數。相當比例的所謂AV女優其實是兼職。其中既有從事色情服務業的女從業員,也有不少已婚家庭主婦,在校學生及辦公室白領等。她們偶然被星探發現後,抱著“偶爾為之,何樂不為”的心態,拍攝幾部AV作品。除可以嘗試新鮮刺激,而且還能得到額外收入。抱著玩票的心態,對拍攝成人影像作品並不反感,並不會成為職業AV女優。



近年非常人氣的熟女AV影視作品,影片中的女優多數有正常家庭,物質生活也有保證,人妻們雖然已不是青春妙齡,但由於她們是成熟女性,而且正是性欲強烈的年齡,對於性生活經驗豐富駕輕就熟。拍攝AV作品既能夠滿足生理需求,又可以賺到錢,並且可以體驗不同刺激。如遇機會這些人妻熟女,通常都不會反對參加成人片的拍攝,甚至相當部份並不在乎收入多少,拍攝AV製品純粹出於性趣。




日本AV製品現在不僅供應國內,而且還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日本AV成人影視的製作已經產業化,製作過程與正規電影拍攝無異,成為日本電影主要門類。而且,女優們可以透過AV電影進入影視界,漂白後成功轉型,相當部份日本AV女優,已經在東亞等地打響國際知名度。如蒼井空小澤圓,飯島愛,南條麗,夕树舞子等。  

AV女優是最容易受傷的女人

正規日本AV女優都必須與所屬,成人影片製作公司簽訂經理人合約。日本專業製作AV影像製品的公司數量非常之多,僅在東京最少都有上百家。大型製作公司擁有數十,甚至上百簽約AV女優不在話下,小型製作公司有十幾個女優算不錯了。大型成人愛情片製作公司在東京不超過5家,其餘都是中小型公司。AV影片的生產數量,通過正規管道發行的,約是每年1萬多部,加上網路銷售,以及其他非正規管道發行的,每年最少3萬部以上。每年在各類影片中出現的AV女優,僅是東京製作所就有過千名。




應徵者被錄取後會填寫一份詳細的問卷調查,列明拍攝內容和女優能接受的尺度,不同項目的收入不同。最常見的問題大致,至今有無演出經歷;有否拍攝過成人影視作品;至今拍攝過多少部片子,記憶臺詞的能力如何;可以接受的拍攝內容;第一次性行為何時等等。AV女優身材好的肉彈很多,因為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樣貌都天生麗質也未必,主要還是看化妝師的水準,拍攝時還需要燈光,拍攝角度的配合等。很多AV女優身材驕人樣貌普通,但是經過化妝師精心化妝,化妝前後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大型製作所拍攝影片與一般電影製作無異,小型製作所成本有限,導演兼男主角,攝影師兼打燈也很常見。正式拍攝過程,並非常人看到的影片場景,而是燈光,攝影,化妝,收音,導演等,很多人集中在片場,如果劇情內容複雜,現場的人員更多。拍攝時為高難度動作,遷就燈光收音,男女演員動作體位,攝影取景角度,劇情內容要求等等,經常是拍拍停停,NG多次中斷很長時間,有時達數小時之久。越是情節複雜高難度動作多,拍攝時間越長次數越多,不但體力消耗驚人,而且非常容易受傷。女優眾目睽睽之下反復拍攝,經常是重要鏡頭剛拍攝完,不少女優累得暈過去,受傷疼痛得動彈不得,甚至情緒失控大哭。




AV女優在影片拍攝時情緒壓力極大,而且必須有很強的心理素質。片場不但人多女優很難集中精神,而且劇本要求的多數是高難度動作,在眾人面前即便是簡單的動作,女優們情緒稍受影響,都很難達到導演要求的效果。多數AV女優任勞任怨非常敬業,她們在片場所受待遇也遠較男優好,而且受到眾人的尊重。拍攝對於美女來講工作壓力實在驚人,況且購買成人影像製品的都是男性消費者,影片製作是靠AV女優來賺錢的,她們在拍片時實在是付出很多,因此在日本AV界歷來有重女輕男的傳統。




日本愛情動作片自80年代初開發以來,幾十年來深受各國粉絲追捧,常盛不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停推陳出新變化口味,而且不斷注入AV女優新鮮血液。因此,AV女優競爭之激烈令人難以想像,9成女優的演出壽命不到1年,往往幾部作品出來後,只要銷售情況一般,馬上就會被淘汰,失去在行業裡的發展機會。真正能夠成為一線AV女優的數量極少,多數在拍了幾部影片後,很快成為次要腳色,能在作品中有名字出現就算不錯了。日本AV業界為吸引觀眾,女優更新快比率很高。1年內引退的女優,占到總數8成以上,需要不斷補充新人。





條件出眾工作態度好,能夠與大型成人影視公司簽約,並且受到公司包裝力捧,在市場上打響知名度,有固定粉絲捧場。最高級者成功漂白身份,成為正常藝人。甚至有機會到香港拍電影,臺灣韓國做宣傳,大陸代理產品,這類事業成功的AV女優,簡直鳳毛麟角。蒼井空一類有國際知名的,在整個AV女優界比例不到1%。就算是運氣好很快出名,如波多野結衣等,為在競爭殘酷的AV屆生存下去,還必須不斷包裝改善自己。多數AV女優只是各中小型AV事務所,簽約的小演員罷了。在各類影片中出演小腳色,每部有10萬日元片酬,已經算相當不錯。




收入多少完全看能接到多少片約,拍攝時即無大公司女優待遇,也沒有穩定的片約。每年的片酬總數,不見得比一般公司高級職員多。最下等的是連簽約事務所資格都沒有的個體AV女優,多數為中小製作公司,甚至非正規影視公司拍片。由於沒有合約保障,不但收入低下,任何類型的AV作品都要拍。在工作中不幸感染職業病,或者是意外受傷,看病的費用都要自己負擔。拍一套影片也就3-5萬日元,而且是隨叫隨到年中無休,數量取勝收入微薄。因此,大多數此類AV是兼職,因為靠拍攝成人愛情動作片,連基本生活都維持不了。




真正有知名度的AV女優少之又少,現在活躍在一線的最多50人。全部是大型製作公司力捧,簽有正式合約的女優。其餘的都是兼職女演員,簽部頭合約的臨時AV女優。此類演員偶然有作品大賣,形成一定市場基礎,然後與大中型製作公司,簽訂經理人合約,才能成為正式AV女優。絕大多數AV 女優,拍攝幾部拍片子後,如果市場反應普通,就會成為群眾演員,而且很快被公司放棄,最後完全消聲匿跡。

日本的街头搭訕


在路上搭訕陌生女孩在日本是一種職業,在新宿,池袋,涉穀,六本木等熱鬧地帶的街頭,經常有男子主動上來與女孩子搭訕。新宿站東口出來,對著ALTA商場的方向過馬路,從中間那條道走,接連45個十字路口,必有男子走過來與女孩子搭訕。他們的打扮都差不多,流行款式的服裝,茶色長髮很木拓的那種。膚色也是流行的淺茶色,眉毛修成日本常見的一字眉,腳穿尖頭皮鞋。這些就是著名的職業搭訕人,實際上也可以算星探。



年輕漂亮的日本女孩子,還有年紀稍大,打扮時尚的女子,當然是主要對象。搭訕人彬彬有禮,主動追問美女們,是否有興趣做模特,或者參加影視劇的拍攝。如果有興趣的話,通常會留下基本資料,馬上就會有專人聯絡安排面式。其實,在日本誰都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主要是為成人雜誌,網站,影視劇等發掘新人。日本AV業是規模巨大的產業,每年都需要大量新人補充新鮮血液,否則怎麼能成為支柱產業。



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過於糾纏,美女們只要避開就行了,但遇到超級美女,他們會跟著走幾條街極力遊說。本人曾經在新宿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性感美女,遇到對方糾纏不清,用清脆耳光還以顏色,但這畢竟是極少數,而且說不定她是外國人。日本女孩子一般不會如此,低頭避開,或者說聲對不起就是了。不要以為這類搭訕人成功率很低,實際上他們成功率還是非常高的。每天都有不少小姐被搭訕成功,參加各種面試。搭訕人也可以從中得到分成。



新宿人流如織,而且是影視節目取景的地點,日本電視臺經常在那裡拍攝節目。ALTA附近常有電視臺人員出沒,而且多有明星出現,很多電視臺也會在那裡找臨時演員和觀眾。不少日本美女故意穿得花枝招展,在鬧市區走動,等著被發掘。搭訕人往往集中在那些熱鬧的地點找美女,這樣成功率更高。不少日本美女沒能進入影視界,但是通過星探發掘,最終成功打入AV界。一旦成名也能大紅大紫幾年,少數如飯島愛也能轉成一般藝人。再說成人片演得好,基本上演技肯定不差。

近年有AV女優成功打開海外市場,擁有極高知名度,比如蒼井老師在中國。年輕漂亮,性感,身材好的美女當然有優勢,樣貌一般而有特色的女孩子也會受到注意。隨著國際化的深入,現在連外國女孩也不會被搭訕人放過,這在以前保守的日本AV界是不可想像的。日本女性本就開放,而且盛產美女,成人事業競爭非常激烈,不斷需要大量高質美女。另外,隨著日本經濟不景,使得每年有大量新人為賺快錢,加入到這項事業中來。



另一種搭訕不是以營業為目的,純粹就是年輕男子挑逗女孩子出去玩,然後大家風流快活一番,這在日本叫做軟派(なんぱ)。這類和陌生之間盲目兜搭,在歐美流行很多年了,就是Blind  Date,不算稀奇。中國人會認為不可思議,成功率應該很低,但事實正好相反。日本女孩子不介意與陌生男士約會,她們甚至覺得非常浪漫有趣,而且能夠顯示自己的魅力。最重要的是雙方有“眼緣”,如果感覺好的話,那就可以一起去找樂子,而且很快熟絡起來。這種搭訕一般是男子主動,但也有少數女孩子約會男孩子。



與陌生人約會的現象在日本年輕人中間很普遍,甚至不少就是如此認識,以後戀愛結婚的。這種方式不等同於援助交際,那是純粹的交易,軟派是正當的年輕人交往方式。當然,這對外國男子來講有一定難度,日本女孩多數不願意與外國人交往。歸功近年來韓劇流行,少數外國男子也能夠軟派成功。當然限制也很不少,主要是要長得帥,日語非常流利,衣著時尚有品位,能哄女孩子開心,再有點膽量的話,這就成功了一大半。本人當年在日本是沒本事在馬路上搭訕美女的,主要是不太接受這種方式,而且也沒有必要。日語和英語學校本就日韓美女甚多,何必眾目睽睽搭之下,再說周邊已經是美女如雲。



可惜回到香港等於自費武功,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樣樣好,就是美女缺乏。雖然影視劇裡有不少,現實生活實在不多。香港女孩子身材矮瘦,樣貌一般,又是出名的獨立,而且非常霸道。也就是日本女孩子友善,可以接受隨意的搭訕,要是在香港不被港女大叫“非禮”,招來員警就算不錯了!

行走在愛爾蘭巨人之路上

北愛爾蘭最著名的自然是恐怖組織愛爾蘭共和軍,然而其首府貝爾法斯特卻有處別樣景致不為人知,那就是1986年就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巨人之路Gaint’s Causeway)。香港的銅鑼灣英語叫Causeway Bay,如果按意思來翻譯的話,應該叫石路灣才對。但當真正領略了巨人石子路後,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Causeway




貝爾法斯特市其實非常沉悶,多年的恐怖活動使得城市發展緩慢,失業率高,民生凋敝。近年雖共和軍與英國政府已有和解,但是整個城市仍是死氣沉沉的感覺,市內幾乎沒有什麼值得可看的地方。當年,本人思量再三,既然來了贝市總得觀覽一番,去到遊客中心查詢,居然推薦了一個巴士環城遊。主要看遍佈全城的街頭壁畫和塗鴉,內容多是反應北愛爾蘭自由獨立運動,反抗英軍暴力統治,英國佬滾出北愛等內容。這可是不錯,既能看整個市容,還能接受北愛爾蘭愛國主義教育,真是一舉兩得。巡看之下多數壁畫的確不錯,明顯比宣傳畫水準高很多。





受完愛國主義教育,坐上去巨人石路的巴士,總算是轉出了壓抑的城市,離城西北不過80多公里,就到達大西洋海岸。放眼望去,只見數萬根大小形狀都很規則的巨型石柱,聚集成片,連接數裡,形成一條通往海岸的通道,沿著海岸下方的懸崖峭壁一直伸展開去。數萬根數千年前由活火山不斷噴發而形成的多邊形石柱,從峭壁延伸到大海裡,就象數萬身披重甲的古代武士,莊嚴聳立在海岸峭壁之下。數千年如一日,昂然挺胸,怒視大海,氣勢磅礴。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萬千造化,真是鬼斧神工,其雄壯逼人之氣勢,除奇跡二字不能形容。




中西文化相同,但有奇景之處,必有神奇傳說。“巨人石路”亦是如此,比較流行的說法,此路是愛爾蘭巨人芬·麥庫爾所建。他將五邊形,六邊形的岩石柱一根根地插入海底,鋪成穿越大海的堤道,如此他就能走到蘇格蘭,與他的對手芬·蓋爾交戰。正當他忙於海底打樁工程之時,芬·蓋爾偷偷穿越海峽,窺視對手的究竟。誰見了徒手將石樁釘入海底的巨人都會害怕,蓋爾被麥庫爾巨大的身軀和力量嚇壞了。他匆忙撤回蘇格蘭,並毀壞了身後的堤道,以免芬·麥庫爾走到蘇格蘭與他決鬥。所以,現在堤道的所有殘餘部份都位於北愛安特裡姆海岸上。




仔細看石柱形狀,其實最多的有八邊形,數量上最多是六邊形。高低不一,高者有十幾米,低的只有四五十公分,現在的巨人石路多是由低柱組成,高柱直接連接峭壁。最神奇的是所有石柱都形狀規則,整齊劃一,甚至感覺上有人工打鑿的痕跡。而且,數萬根高低石柱緊密連接,綿延數裡,深入海中,蔚為壯觀。整個石道向前看是怒海,後看是百米高的沿岸峭壁,一條坡路將兩者連接。有趣的是海堤盡頭,有一堆聳立著的低矮石柱,最高處可以直接看到大海。但是站上去只能看幾秒鐘,瞬間拍打在石柱上的浪花就會兜頭兜臉地落下來,將你淋個盡濕。很多人都是站上去看,馬上逃也似地又趕緊下來,如此上下數次。雖然在低處不會濕身,但是既然來到巨人石下,大海旁邊,豈有畏懼浪花之理。本人一躍而上,以觀沧海,結果被泛起浪花打個正著,享受了一番真正清涼撲面的滋味。




如果順著峭壁頂端高地通往下面的道路走,邊往下走邊看,卻又是另一翻景致。整個海峽灣處有數個觀賞驚濤拍岸的好去處,由於海峽數個灣處極狹窄,引得海水蜂擁注入灣內,又被急速地反彈出來。覆水難收,奔浪不回,激起的汹湧海浪,簡直可以用狂濤拍岸來形容。那天又是風急浪高,藍綠玉石般色彩的海水極量湧入,然後被拍碎成激揚浪花,好似無數白色的碎玉瓊漿,奔流飛舞不止,而且是一浪接一浪地蜂擁而至,不得喘息。先是久佇峭壁一頭,遠望大海翻卷奔騰的景致,然後往下慢步到石路近旁,近听濤聲由遠至近,已經遠不能用“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來形容,分明感受的是浪滔天的境界。


峭壁頂端是觀景台,四周圍有木欄杆,植物環繞。其中不知名的黃色花朵,雖是初冬天氣,開得尤其豐盛。從高處遠眺大海風景,與下面的巨人石道和海浪奔流全然分隔。大海靜謐安詳,藍色海水上少許淡色白霧,海面上的船隻,如同靜止一般。初冬涼寒之風輕吹,更添幾分平靜。本人在此處留影一張,遠處大西洋美麗海景,近處海角邊巨大濤聲,仿佛一併被攝入。那時的我,仿佛早已融入這美景中,不知身在何處了......


英國人的泡飯


以前沒有電飯煲,煮飯用的是鋁鍋,上海人叫“鋼宗鍋子”。淘好米放水燒開了,關小火焗一下就好了。可就是要人看著火,否則焦了就只能吃鍋巴了。後來日本人發明電飯煲,開始的時候在香港並不受歡迎,據說是怕“電”出來的飯不香。後來,電飯煲得到普及,煮飯就更方便了,按一下開關就行了。

英國人的主食雖然是薯仔麵包,他們現在也很喜歡吃飯。在外面吃中國菜,印度咖喱,日韓料理自然少不了吃米飯,即便是在家裡,英國人也經常煮米飯吃。雖然,他們不用電飯煲,煮飯的方法也和中國人大相徑庭,但是“東風西漸”,英國人在家吃米飯也很常見。

英國人煮飯的方法可能比較接近印度,先把米在鍋中炒一下,炒到三分熟後再放水悶。所用的米也是雜米,有很多種類,形狀顏色各異,反而是中國大米並不常用。還有一種煮法就更有意思了,開始和中國人差不多,但到飯燒開后馬上用冷水沖乾淨,然後再放水燒開。煮好後和上海人的泡飯差不多,上海人原本是將隔夜飯放水泡開再用水煮,所以叫泡飯。英國人這種煮法另有一功,可以叫“英國泡飯”。還有的在煮飯時直接加很多佐料,甚至還放芝士,煮完後基本感覺就是“飯糊糊”。
外國學生大都不會做飯,問的問題有時很難解釋清楚,本人說明了正確的煮飯方法後,他们覺得莫名其妙。我說中國人煮飯不放佐料,竟然引起爭論。飯裡什麼都不放,沒有味道怎麼吃啊?中餐炒飯不是放很多東西嘛。中國人飯沒有味道,所以要吃菜啊!炒飯是飯煮好以後再炒,配料很多是炒好的,最後翻炒目的是將飯菜混合好……

本人覺得米飯被英國人接受,最大的功臣並不是中餐,中國菜在英國也有上百年歷史了。雖說一直很受歡迎,但是吃了那麼多年,沒覺得好吃到英國人要在家裡學煮飯的地步。真正使米飯得以被廣泛接受的是日本料理在歐美流行。90年代初,英國開了很多壽司吧,隨著與日本經貿交流的增多,吃壽司在英國白領中成為時尚。壽司流行多年,現在英國的超級市場裡都有壽司賣。吃壽司自然要吃到米飯。所以,米飯被接受個人覺得還是要歸功於日本料理。

外國人吃飯,本人那时吃的反而是薯条和麵包,雖然帶了個迷你電飯煲過去,廚藝也不错,但還是嫌煮飯麻煩。再加上多年來本人的習慣,晚餐喝酒吃菜不吃飯,有啤酒---液體麵包,還吃什麼飯啊!在利茲時學習繁忙,買中國食品却很方便,傳統兩大法寶,榨菜和方便面都很容易買到。閒暇時也會煮上兩味,可一喝酒就不想吃飯了。所以,在英國很少吃飯,中國人吃米飯的傳統只能由英國人發揚光大了!

香港的士是豪華車

在香港叫出租車很方便,除了颱風掛八號風球,基本上是隨叫隨到。本人經常搭短途“的士”,感覺上市區紅色的士服務態度比較好,新界綠的就不怎麼樣。經常是上下車沒有一句話,司機對顧客不理不睬,很不禮貌。因為是本地客人多,新界司機雖還不至於故意兜路,但是不少人私改“咪表”。運氣不好還會碰到一兩個態度極差的司機發生爭吵。今時今日的香港,這樣的服務態度是不夠的。
在英國出租車是那種笨重老式的黑色“的士”,車齡已經很久了,車款也是半個世紀前的那種,不過這反而成了英國的一種象徵,古董車總是別有韻味的。當然,倫敦出租車司機態度差也是有名氣的,絕對不亞於在香港碰到的那幾位,通常客戶如果是外國人,故意兜路騙錢那是司空見慣。記得有一次,本人去英國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故居參觀。出租车司機的態度实在很過份,以為就他會說英語啊,本人和他吵了起来,算是给他點教訓!在利茲或是普利斯頓好很多,由於本人也算是當地人,出租車司機都很友善。小地方的司機更是親切,跟倫敦完全兩樣。

香港出租车叫Taxi,英國叫Cab,兩者服務也有所不同。香港是隨叫隨停,在英國就是馬路上有很多空車來往,你手揮斷了也不會停,因為英國出租車通常都是預約的。在那裡汽車很普及,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所以叫車都是以預約為主。講明時間地點人数,車會按時來,出租車一般不會在馬路上兜搭乘客。在利茲時去派對,晚了回家都是叫Cab,晚上10點後就要叫車了,出租車提供服務到淩晨34點。可就是有一點要注意,很多出租車行都是印巴籍人士開的,他們的英語口英很重,比較難聽懂。如果是外國學生,姓名用英語發英比較難,因此本人在利茲通常要車,都自稱“Mr.Taylor”。
當年暑假在歐洲遊玩,從意大利坐飛機到希臘,黃昏時分坐車到市區,那裡出租車居然都是黃色的“奔馳”,香港叫“宾士”。不過是70年代非常舊的款式。車是無所謂,就是那位司機厲害,他拿了本人的旅遊書,仔細看預定的青年旅社的地圖,可怕的是那時候車速很快,好幾分鐘,他既沒有看路況,也沒有把方向盤,完全是雙脫手,只是用手肘抵一下,這也太危險了,把美绪吓得要死!後來,本人從奧地利到德國,為了去改機票,本人隨手叫了輛出租車,這次是全新款的奔馳。車體很寬很舒適,開起來又快又穩。有意思的是雖然是出租車,但是沒有出租車標誌,只是停在出租車區內而已。

香港是全世界奔馳車最集中的城市,反倒是在德國本土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可能對於德國人,奔馳也就是出租車的水平吧。中國大陸聽說也有很多豪华出租車,檔次遠在奔馳車之上,不過那不是路上隨便叫的,都是給人家結婚時顯排場用的。香港的出租車型是日本皇冠,而且車款多年不變,不少車改成石油氣發動,坐起來還算舒適。但是,香港的出租車牌照由於數量有限,價格極其昂貴,動輒四五百萬港幣。與之相比,一輛貴價車也不過一百萬,所以在香港搭的士,坐的是真正的豪華車。

日本烏鴉與香港麻雀


日本隨處可見的動物是烏鴉,整天到處飛來飛去,還發出嘎的叫聲,而且烏鴉挺大的,突然間黑壓壓地從你頭上飛過,有時候真滿嚇人的。據說烏鴉雖然大腦體積不大,但是密度是雞的6倍,所以烏鴉在鳥類中是非常聰明的。本人在日本經常看到它們為了尋找食物,把垃圾桶蓋子打開,從裡面把東西翻出來,弄得亂七八糟,看來的確不笨!老鼠也只敢晚上偷偷摸摸出來,它們光天化日就敢明搶,真是厲害。而且根本不怕人,經常是人看到它們要躲着走。

在英國最常見的是鴿子,雖然很多人對倫敦特拉法加廣場噴泉邊的鴿子可能很熟悉,經常可以看到遊客喂鴿子,引得百鸟齊飛的情景。本人說的是在英國到處可見的流浪鴿,車站,碼頭,街道,公園,總之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一堆一堆,跑來跑去。沒有什麼知名品種,基本都是雜鴿,各種顏色都有,其中以灰色白色居多。在中國鴿子是和平的象徵,每逢大的慶典都要放和平鴿,此外還有專業信鴿協會,經常有非常正規的比賽。中國人有養鴿的傳統,而且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即便是現在很多城市仍有大量養鴿愛好者。香港人就更愛鴿子了,並非因為香港人更熱愛和平,主要是“紅燒乳鴿”是廣東名菜,在香港到處可以吃到,最出名的那家餐廳好像在沙田。

英國的鴿子說實在的滿可憐的,髒兮兮的,不停地咕咕亂叫,老是吃不飽的樣子。在人身邊走來走去,只要掉下一點食物殘屑,就會引大堆鴿子飛來哄搶,經常還要為此打起來,把羽毛啄下不少。而且很多鴿子都是一瘸一拐,身有殘疾,少幾個腳趾的鴿子很常見,主要是被高壓線電的,還有的是受傷。一次,在倫敦的不知名街心公園裡小憩,看到一大群鴿子在尋找食物,其中有一隻沒了一隻腳,走路都走不穩,根本就找不到食物,看上去可真可憐!簡尼斯和本人儘量把身邊的食物扔到它面前喂它,結果是沒等它有反應就被其他飛來的很多鴿子搶走了,它只能一拐一拐躲在旁邊,仍舊餓肚子沒東西吃!英國人一直說要控制流浪鴿的數量,但是也不過說說而已,其實沒人會去關心它们。現在禽流感肆虐,估計英國鴿子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還有一種動物在英國也很常見,外國人極喜歡,英國人卻很討厭,那就是松鼠。英國紅磚房綠草地,大樹下房檐底,經常有松鼠出沒,見到人也是不怕的。卷起大尾巴,身子直立,前爪抓著食物又啃又刨,十分可愛。而且,經常意想不到的出現在你面前,有時在大學裡走著走著,它就從水路管子裡爬出來,盯著你看起來,你要是走得太近,它突然三蹦兩跳,跑得無影無蹤。外國人特別是女生都很喜歡松鼠,很多見到都想逗弄一下。可是英國本土的女孩子卻是完全相反,唯恐避之不急,她們覺得松鼠鑽來鑽去很髒,而且傳播細菌。再說就算尾巴大,長得可愛總還是老鼠啊!老鼠又有什麼好玩呢,也沒看見有人特意去逗弄馬路上鑽出來的大老鼠,相反,突然竄出來只大老鼠把人都嚇死了!

鴿子走路一步一踱滿有派頭,腆著肚子抬著頭,走路有點象英國以前的紳士。烏鴉嘎嘎叫和日語發音很象,它門說的可能本就是日本話。鴿子和烏鴉在當地都是隨處可見,日常就和當地人生活在一起。要在香港找同類的話,本人看非麻雀莫屬。在香港隨處可以看到,成群結隊蹦蹦跳跳,也不太怕人。而且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很象喜歡大聲說話的香港女孩子,特別是坐車時不停講電話的那些!

英國Fish & Chips

如果說本人在日本吃了很多牛肉饭和红薑丝的話,那在英國時肚子裡至少也裝了幾百公斤Fish and Chips,即炸魚和薯條。前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有句名言,土豆+牛肉=共產主義,如此說來本人肯定是徹頭徹尾的共產主義者!土豆學名馬玲薯,上海人叫洋山芋,香港人叫薯仔,北方人叫土豆。由於產量高易打理又富營養,一直以來就是西方人的主食。二戰時孤島英國的馬鈴薯可是救了很多人的命,當時英國政府對什麼都配給,唯獨炸魚薯條除外。現在英國人評選的國寶裡就有炸魚薯條。
小時候外婆把洋山芋切成薄片,放在搪瓷碟子裡慢火煎到金黃,然後放點鹽給我吃。家裡也經常也把它煮熟了,剝皮直接蘸糖或鹽吃。其實這種吃法已經相當接近英國人薯仔蓉(Marsh Potato)的吃法,只是沒有搗成泥狀。薯泥可以直接吃,加點牛油,酸忌廉等其他東西亦可。有時看到電視名廚,Jimmy Oliver,在薯仔裡加切碎的培根,橄欖油,芫荽等等,這還算英國飲食嗎?這大概是意大利的煮法吧!

香港超市里薯仔沒幾種,在英國可就不同了,烤的,炸的,沙律用的,各有不同。法式薯條就是麥當奴的那種,據說是用薯仔粉壓製成條狀,然後進行油炸,英國的是直接用薯仔切成的,外形比較粗。由於是主食在英超市賣得很便宜,大包的足有麻袋那麼大,一種是放在烤箱烤的,另一種仍是油炸的。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是英國國食,亦是本人最愛,在英數年每日必食之。魚用的是鱈魚,英文叫Cod,蘸麵粉漿炸制即可,鬆脆可口,配油炸英式薯條,油香四溢。
年輕時本人胃口極好,雖因胃病住過醫院,但卻沒對飲食方面產生太大不良影響。無論在利茲市還是普雷斯頓,炸魚和薯條就是本人主食,基本是每日必食不可。直到碩士論文寫完,畢業禮也結束了,又在英國住了半年多,那段時間飲食才有改變,而且自己也開始煮食,情況才有了變化。吃炸魚薯條必佐以啤酒,本人多是買4大罐裝啤酒,吃起來頗有豪氣。

一般到炸魚店的對話是這樣的, 全英國都一樣:

“Fish and Chips, Please”
“Stay Here?”
“No, take way.”
“Salt  and  Vinegar?”
“Yes, please”
“Wrap it up”
“Yes, please”
“Thanks!”
“Thanks, Love”
(英國人稱呼年輕人,爱称是“Love”) 

英國的中國餐館


英國人算是在歐洲比較喜歡吃中國菜的,並不是因為英國人仰慕中華文化,天朝威儀,進而對中華文化的精華--烹飪情有獨鍾。正相反,古老中華帝國的大門正是被英國人踢破的,要不香港就不會成為殖民地了。其實,英國人對外國食物一向比較接受,對印度咖喱的喜愛也在中餐之上,印度人煮咖喱光是香料都有幾十種,很多中餐裡根本不用,甚至見都沒有見過,自然味道獨樹一幟。況且人家還是英國殖民地,做了200多年順民。

歐洲的法國菜聞名於世,名頭不在中餐之下。在很多食品的烹製方面,其手法遠較中餐複雜高超。德國意大利菜也有特色,而且還有特色食品名揚天下,德國香腸,意大利比薩餅,意粉等等。英國食物完全沒有叫得響的名堂,在歐洲英國菜不好吃也是著名的。其實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菜,反而是炸魚薯條等小食,正如本人前文所寫風味獨特。當年在英國時,報紙上常說每年有3千多家新餐廳開業,說明英國人對美食越來越追求云云。但那多是他國料理,英國本土特色,風味食品是有的,約克郡布丁之類,但英國料理這個概念也是近年才有。

其中原因本人認為主要是受文化的影響,英國受基督教新教中清教徒的影響很深,生活方式也是如此,清教徒不允許过份追求物質欲望,反應到食物上也是崇尚簡單為主。中國人食不厭精,孔子幾千年前書裡已經定義好的,自然是民以食為天了!中國餐館在英國各大城市裡到處都有,小城市也隨處有外賣店,總體來講味道還算可以,多數是廣東菜,因為有很多香港人在英國居住。與其他國家相比,在英國的中餐雖談不上原汁原味,但改動算是少的,不象有的國家中餐簡直面目全非。以前香港從新界原住民到政府公務員都是有居英權的,不是後來所謂海外公民,很多都搬到英國居住,而且綿延數代了。


中國移民以前在英國主要就是從事三大行業,餐廳,洗衣店和雜貨鋪。現在香港移民從事這三大行業的也不在少數,當然年輕人選擇自然更多一些。要說中國餐在英國歷史雖久,但以前並不為人所熟悉。主要是中國人比較封閉,外界對其瞭解甚少。當年,不中國人被賣豬仔到歐洲,多在唐人街聚居。唐人街以前給人的印象就是藏汙納垢之地,裡面最出名的就是鴉片館,賭場和下等妓院,主要都是為中國人服務的。如果,你看過《福爾摩斯探案集》,裡面有寫福爾摩斯有時化妝到唐人街去抽鴉片,一來是放鬆,二是探聽消息。至少,在他那個時代就是這種樣子。

直到上世紀50年代韓戰爆發,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國軍隊將聯合國軍擊退至三八線,當時的確是舉世震驚!英國也派了幾個旅到朝鮮參加戰爭,結果被志願軍殺得丟盔卸甲。這個亞洲最貧弱的國家,怎麼短短幾年就那麼厲害,令人不可思議。在海外的中國人也開始揚眉吐氣起來,老是洋鬼子打中國,今天總算熬出頭了。西洋人是理性的民族,被打敗後自然研究的興趣就來了,中國人到底是怎樣的民族,最簡單的瞭解方式就是吃中國菜。那時突然唐人街興盛起來,很多洋人排隊吃中餐,中國菜一下子就紅了起來。要說中國人生意一好也將就了,炸雞腿下面鋪點生菜絲,这也算中国菜,居然还賣到供不應求。後來中國菜在英國也就普及起來。

要以歐洲人的角度來說,中菜其實口味比較重,而且也有點油膩。在80年代歐美曾指責中餐加味精,這是食品添加劑,影響健康等等。現在雖證明是不實之詞,但總有些陰影。英國人反倒不太在乎這些,英人吃東西實在是隨便,好吃就行了!要是吃中國菜,味道最正宗的自然是唐人街,英國最大的唐人街在倫敦,其次是曼城,本人在此兩地都吃過中餐。即便是曼城的中華街也不過是幾條馬路而已,開著很多中餐廳和雜貨鋪。多數餐廳菜的味道和香港分毫不差。有同學每週開車到曼城飲茶吃飯,本人當時覺得如此與香港生活有何分別。香港學生總是成群結隊,日夜一起,談何學好英文。遂刻意遠離,不但居住分開,看到中國人唯恐避之不及。

在普雷斯頓的大學附近,離宿舍不遠處就有一家中餐外賣店,但從未去過。吃中餐是搬到利茲以後,那裡是大城市,到處是中餐外賣店,十分方便。本人住家附近就有2家,其中一家還是日本人開的,名字當然叫Sakura,“櫻花飯店”,中文也叫著滿順耳,但本人經常光顧的是另一家小店。除招牌外內無陳設,店裡只有幾張塑料凳子,而且無人招呼。有扇小窗緊閉,按鐘後會開,裡面就是廚房。餐牌在外面放著,無非炒菜粉面,都是廣東料理。說出菜式的號碼,裡面的人下單,“啪”的一聲小窗關閉,過一會兒又突然打開,收錢拿外賣就可以走了。真是正宗外賣店,多一句話,一個臉色都沒有。此店的味道和香港相差無幾,叉燒炒麵份量十足,5個英鎊一份。

在市內有家香港人開的中國食品超級市場兼雜貨鋪,名字不猜也知道叫“珍寶--Jumbo”,這是非常典型的中餐館或者雜貨鋪的名字。裡面有不少調味料,罐頭,少量空運蔬菜,煮食用品,還有其他副食品,有時本人也會光顧。在很長的時間裡本人並不煮食,因為住在洋房三樓,類似亭子間的房間裡,到樓下燒煮不方便,所以三餐不是外邊解決,就是隨便湊合。只有兩次,為了結識兩位日本女同學才顯露廚藝,還有就是那次著名的中餐大派隊,由本人全權包辦轟動一時,另文述之。直到論文寫完,搬離宿舍,住到條件較好的新居後,所有學習任務完成,女友同學都畢業還鄉,本人獨自一人留在英國住了大半年,那時感覺無聊,才以廚藝為樂。


留意本博的朋友知道本人素善烹飪,結果是餛飩,春捲,炒菜,每天換著花樣做,弄得住在一起的AlexGlen,兩位隔壁大學的英國男同學,既好奇又羡慕。還被本人弄出來的香味騷擾,幾乎天天朝著本人翻白眼。其實,這兩位也是廚藝高手,晚飯一向自己煮食,又是意大利粉,又是中東燒餅,印度咖喱飯,花樣繁多。他們就是不太瞭解中餐的烹飪方法而已,要是學會了水平肯定不差。英國人普遍認為中餐烹製過程複雜,其實本人多次解釋,無非煎炒烹炸蒸煮而已,炒字為主,佐以醬料調味料,實際上很簡單。不象英人煮食依賴烤箱,風味雖好,太花時間,煮一餐個半小時很正常,那也太麻煩了!

在英國有趣的現像是不少中外男學生廚藝較好,水平高的自然料理三餐不在話下。就算完全不會的,最基本的方便面沖滾水,冰凍薯條放烤箱調時間,微波爐加熱冷凍食品,簡單做個三明治沒有問題,基本是一教就會。女學生裡居然有大量廚藝白癡,多數是三餐不能料理者。有的連冷凍食品要先拆了塑料袋才放微波爐,方便面熱水要加多少都不知道。吃飯全部外卖,午餐要麼是零食,朱古力,要麼汽水加薯片。她們幾乎是不吃正餐,反正還有減肥這個名堂。不過,女孩子也有好處,不少男孩子會請吃飯。

本人一起居住過不少外國女孩,其中那個希臘女生算是厲害的,永遠在爐上放一鍋冷油。要吃飯也方便,拿冷凍牛排放裡面炸,无论生熟差不多了就拿出來,放點買來的醬汁,拿出刀叉就吃。油常年不換,要吃飯下次再拿牛排扔進去。後來的兩位法國女孩就更離譜了,吃完外賣比薩餅,連盒子帶剩下的三天都不扔,進出廚房只當沒看見。我們幾個男同學实在看不下去,暗地裡收拾了,這下可好,她們居然還習慣了。冰箱裡都是分開存放食品,她們冷凍食品一大堆,卻從來不煮空占地方。要吃飯還是外賣,吃完一甩手走了,到時候你就等著幫她們收拾吧!

在英國酒吧裡打麻將


英國酒吧(Pub)比香港到處都有的提款機還多,本人原來就好喝幾杯,到了英國哪有不去酒吧之理!會喝酒的人朋友多,幾杯啤酒下肚,話自然就多起來,英語自然也更流利了!

Preston週二晚上會到一家叫Tokyo JoeDisco去跳舞,舞廳的外廳是酒吧,舞池在內廳,要到10點半以後才开。本人朋友InnPunk Rock 粉絲,通常兩人跳舞前都會先到一家叫Britannia的酒吧先喝幾杯。這家酒吧裡都是Punk Rock友,一般人很少。裡面喝酒的大都認識,衣著打扮都是PUNK式的,普通衣著會受歧視。本人還是懂規矩的,穿黑色衣服問題不大,Janice老想去湊熱鬧,由本人帶著倒也沒事。

有一次,叫了一品脫啤酒剛想喝,一位高大長髮,臉上畫著蜘蛛網的男子惡狠狠地走來,我本能地看了他一眼,繼續與朋友聊天。他拿了一杯黑紅色的東西遞給我說“Hi,mate,have a sip”,本人拿起來就喝了幾口,味道怎麼有點象度數很高的花雕酒?他伸出拳頭來和我的碰了一下,就算是朋友了。原來他經常看到我,想打招呼又怕尷尬,拿黑啤紅酒和其他烈酒亂調了杯雞尾酒給我試。

利茲大學對面有家叫Black Raven,黑烏鴉的酒吧,那是班裡男同學每週一次雷打不動的聚會地點。碩士班人數少,男生只有四個,除我外還有德國,加拿大和挪威各一人。每週按慣例都要在那裡聊天喝酒,後來加拿大人Michael不知從哪里弄了副麻將來,本人遂教他們玩麻將,規則進行了簡化,他們很快就學會了,玩起來癮頭還滿大。周圍看的英國人都覺得玩這遊戲很酷!他們慫恿本人成立利茲大學麻將俱樂部,自任會長。如果每人收15英磅會員費的話,估計把學費掙出來沒問題!

碩士班的老師都是劍橋出身,導師Penny把迎新會安排在一家Firkin and Feast的酒吧裡。第一次見面總有些拘謹,即便喝了酒也沒怎麼聊開,大家都談吐斯文,溫文爾雅。一年多學期結束,彼此早已混熟,最後一次聚會也在那裡,不同的是都帶上了女朋友。沒喝幾杯,那幾位麻將癮犯了,死活讓Michael回家把牌拿來玩一把。酒吧裡沒有適合玩麻將的桌子,但是牌一攤開哪有玩不起來的,打牌又吵又熱鬧,大家都玩得很盡興!周圍的英國人無數次問我是否可以教他們,當時本人就想打麻將肯定能在英國成為潮流!

幾年後在日本東京的一家連鎖酒吧Hub裡和留英時的德國同學Reink一起喝酒,此君當時已經在德國駐日商務處工作,在英國時的窮學生現在日子好過得很。以前我經常請他喝酒,現在倒了過來。人有了錢聲音都比过去響,總算他還有點良心,第一句話就是當年我的麻將就是你在英國時教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