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製造商們在短短的兩年內,迅速佔領了印度市場。今年第三季度,印度手機市場剛剛超過美國,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市場,而中國手機品牌佔據了印度市場超過50%的份額,其中小米、OPPO、Vivo、聯想分別排在銷售量的第2到第5名。小米甚至極有可能在未來的第四季度,掀翻三星的領先位置,坐上印度手機市場的第一把交椅。
與中國品牌高歌猛進相對應的是印度本土品牌的全線潰敗。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印度本地廠商所佔市場份額從兩年前的54%下降到了現在的20%左右。
中國製造的產品不僅在手機領域擠壓了印度本土企業,而且在工程機械、自動化設備、太陽能光板、玩具、日用品等多個行業都全面超越了印度本土廠商。《印度教徒報》(The Hindu)曾發表題為《印度諸神,中國製造》的文章,揭示在印度教的重大節日(比如“點燈節”)期間,市場上銷售的宗教性產品,諸如神像、燈具、熏香、煙花等,幾乎都是產自中國。
據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報道,2016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將近720億美元,其中印度進口中國產品超過613億美元,而出口產品則只有102億美元,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511億美元。
一些印度學者將巨大貿易逆差的原因歸咎為中國沒有向印度開放足夠的市場。印度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鄭嘉賓博士(Jabin T. Jacob)就曾對記者表示:“中國設置了一些非關稅性障礙,並沒有向印度實質性地開放中國的醫藥和IT市場。”
也有觀察家認為,這樣的貿易逆差局面源於印度製造業的全面落後。印度媒體《石英》(Quartz)總結了《印度諸神中國製造的7大原因》,指出印度製造業在生產規模、工人的生產率、勞工法、交通、電力、官僚體系、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都無法與中國企業直接抗衡。
另一些人認為,即使在勞動力成本方面,印度製造業都未必能夠享受到“人口紅利”的優勢。與中國相比,印度缺乏技術熟練型工人,人力資源普遍教育程度不高。對照中國製造業正在大規模進行自動化、用機械人代替工人的事實,一旦中國製造業實現全面升級,那印度的勞動力成本將更不具備優勢。
印度民族主義者將中印貿易逆差視為中國向印度的“經濟侵略”。10月29日,一家與執政黨印度人民黨聯繫密切的經濟政策智庫“本土覺醒”(Swadeshi Jagran Manch)在新德里組織了超過10萬人的“抵制中國貨”大遊行,該組織的負責人奧伽(Arun Ojha)向媒體表示,他們的抵制運動是印度的“第二次經濟獨立戰爭”(第一次經濟獨立戰爭指當年印度抗英時期抵制英國產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