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日本說相聲居然可以打人


日本相聲稱之為“漫才”(まんざい),日本平安時代逢年過節,街頭藝人頭戴黑禮帽,身着武士禮服,各家各户開門道喜,说吉祥话討口彩。表演時邊唱邊說,打鼓跳舞,動作滑稽,搞笑風趣。當時,此種表演形式大受歡迎,後來成為新年祝福,驅魔賀歲的一種形式,稱為萬歲,這大概是日本相聲的雛形。“漫才”有說仿自唐朝的“踏歌舞”。鐮倉室町时代,稱作“千秋萬歲”,在关西一帶發展起來,節目自編自演。



江户時代有大量藝人,在江戶町表演說唱。發展到明治時代,萬歲已經不再是過年時的祝福表演,把傳統的《三曲萬才》和《禦殿萬歲》融為一體,改稱之為“萬才”,並於1887年進入劇場。正式“漫才”名稱據說“萬歲”發音,與中國“相聲”接近,於是在1934年,把“萬歲”改稱“漫才”。漫才和中國北方相聲,南方獨角戲接近,都是曲藝表演形式,演員稱為“漫才師”。

 

漫才與中國對口相聲類似,漫才師有“ボケ役”,相當於相聲中的“逗哏”,主要扮演裝傻賣瘋滑稽可笑的角色,“ツッコミ役”,相當於相聲中“捧哏”,嚴肅找茬打壓對方。漫才表演多少有點鬧劇成份,表演直接誇張,動作幅度大,只要能夠產生笑料,推搡打鬧皆可。笑料圍繞兩人誤會矛盾,使用雙關語,方言和諧音字,語速非常快。單口相聲日本稱為“落語”(らくご),表演者身着传统服装,坐在舞台坐垫上表演,道具无非是折扇手帕醒目,與中國的單口相聲類似。落語有說歷史故事類似評書的,也有用三弦伴奏說唱為主的,也有純說笑為主的。

 

中國相聲有捧逗之分,所謂“三分逗七分捧”,表演上其實是“七分逗三分捧”,相互配合的關係。面對觀眾左面是逗哏演員,江南獨角戲稱之為“上手”,右面捧哏演員,獨角戲稱“下手”。日本漫才也分“上下手”,但位置相反。上手在右面,下手左面,逗哏在右面,捧哏站左面。表演上日本相聲有點類似中國相聲的“子母哏”,捧逗皆可“抖包袱”,上下手都可以放“噱頭”。表演內容上逗哏的動作誇張搞笑,語言滑稽矛盾,無厘頭不合正常邏輯,捧哏以挖苦諷刺等方式,進行糾正打壓,形成強烈喜劇效果。
 

 

日本漫才與相聲一樣,有單對群口,男女搭配的表演。中國有程世爵著作的笑話集《笑林廣記》,日本有安樂庵策傳編輯的《醒醒笑》。中國相聲以前多在茶館和露天演出,日本相聲“落語”在稱為“寄席”的小劇場演出。日本單口相聲所用道具與中國大都相同,如扇子,手絹,醒目等。日本也有用三弦伴奏唱民謠故事的。日本傳統單口相聲,服裝必須穿傳統日式禮服,中國也穿傳統的長袍馬褂,只是日本是坐在坐墊上說,中國多是坐在椅子上。现代漫才没有服装限制,日本相声小品一体,没有严格分别。中日相聲界80年代就有交流,當年侯寶林先生曾到日本,與當地“漫才和落語”有過文化交流。馬季先生曾到日本表演,不過主要是針對當地華人。侯耀文在80年代,有個段子“戲曲漫談”,其中用日語表演京劇片斷,應該是外語相聲的首創之作。


 

日本相聲在二戰後逐漸開始衰落。70年代,通過媒體得以振興,電視相聲在日本深為大眾喜愛。每年都有各種電視相聲大賽,電視臺幾乎每週都有節目。不但,大批相聲人才和年輕演員,得以脫穎而出,同時培養了大量相聲愛好者。日本各大電視臺主持,相當部份是說相聲出身。岡村隆史,矢部浩之,甚至導演北野武,都是說相聲出身。日本電視媒體對相聲採取比賽方式,相聲演員在10-15分鐘的時間內各顯其能,然後觀眾現場打分,成績優秀者進入複賽,最終在當天決出冠軍。這種比賽對演員的要求高,需要馬上進入狀態,抓住現場觀眾,主導演出氣氛。表演講究節奏快速,笑點頻密,場面火爆,動作誇張,滑稽幽默,非常考驗演員的素質和功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