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清政府派出首批30名學童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童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出洋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啟程那天,這些學童身穿藍袍馬褂,從上海乘船出發,橫跨波濤浩渺的太平洋,在美國西海岸舊金山碼頭登陸,乘坐剛剛貫通北美大陸的蒸汽火車,來到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趕在9月22日這天入學,開始了他們預定長達15年的留學生涯。
這批留美學童,初期招生並不順利,當時,儘管「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遣諸學徒出洋」,卻並無一個學童來自故家世族,鉅賈大賈和朝廷官員的家庭。這些家庭對出洋留學全都抱有抵制態度。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招生,報名者寥寥,竟然招不夠第一批的30個名額,他只好回老家動員鄉親。當時所有招募而來的學生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條件是熟讀四書五經,身家清白品貌端正稟賦厚實資質明敏便可入選。這些學童到達美國後,被分配到美國家庭中生活,以便儘快克服語言障礙。房東家的女主人出於愛憐,常常會抱住中國學童親吻他們的臉頰,令學童個個滿臉通紅。禮拜天房東會帶他們去教堂,因為清廷有規定不許信仰基督教,他們想拒絕又不好開口。至於西餐,學童們開始吃不慣,帶隊的清廷官員自帶的醃黃瓜,沒幾天就被學童偷吃光了。
這一切生活方式的差異,都沒能難倒中國學童,他們通過努力學習語言,很快地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在長達近十年的相處中,他們與美國房東建立了親人般的關係。從1872年到1875年四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了四批共120名學童赴美國留學。到1880年,已有50多名學童進入美國大學學習。其中22人入讀耶魯大學,8人就讀麻省理工學院,6人進入倫斯勒理工學院,3人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人進入哈佛大學。這些學童在美國接受了西方教育,過上了美國式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學童長大後不願再穿長袍馬褂,而經常是一身西裝,甚至不少學童還將腦後的長辮剪掉。又因為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學童們對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漸漸失去興趣,進而在思想上認同了西方社會關於個人權利、自由民主等先進理念。這些變化在清政府守舊官員看來,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不可容忍。
在美國求學時期的「留美學童」,他們已經剪去了辮子。原本,李鴻章希望留美學童中,能有人進入軍校就讀,但美國政府只允許日本人就讀軍校,而將中國學生拒之門外,故駐美公使陳蘭彬主張撤回留美學生。加上留美學生受西洋風氣影響,觀念轉變,甚至皈依基督教和剪去長辮,令守舊的清朝官僚十分不滿,於是紛紛要求撤回留美學生。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學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內。致使在耶魯大學就讀的22名中國學生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其餘20人中,容揆和譚耀勛二人拒絕回國,留在美國完成了耶魯大學學業。另有二人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讀完了耶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完成學業,耶魯大學校長波特曾致信清政府總理衙門,希望清政府能收回成命。他在信中說:今天聽說要召令留美學生回國,真是無比遺憾。對學生來說,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時期。他們像久受灌溉培養的樹木,發芽滋長,就要開花結果,難道要摧殘於一旦盡棄前功嗎?
貴國派遣的青年學生,自從來到美國,人人善用時間,研究學術,各門學科都有極佳的成績。他們的道德,也無不優美高尚。他們不愧是大國國民的代表,足以為貴國增光。但是,清廷仍堅持己見,一意孤行,決定撤回所有的留美學童。在美國讀大學期間,「留美學童」合照。由於被認為「過于洋化」,他們被迫中斷學業回國。當年120名赴美留學的學童,有3人在美國病故,23人中途輟學,2人滯留美國,剩下的92名留美學童,分三批「悽然回國」。這92名回國的留學生中,學籍可考者87人,其中小學生19人,中學生35人,合計54人,正在接受初等教育。其餘33名在讀大學生,只有兩人已經完成學業,獲得學士學位,其中一人就是日後成為著名工程師的詹天佑。這些被召回國內的留學生,原以為回到祖國,會在上岸時受到同胞的熱情歡迎。誰知迎接他們的,卻是冷落和嘲諷。當時的《申報》這樣寫道: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遣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鉅賈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普通家庭)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把報社的文字翻譯一下就是:這些學生的出身都不好,他們哪夠資格學習西學,掌握軍國大事?而且他們在國外不能潔身自好,白白辜負了國家的一番辛苦栽培。然而,回到國內的留美學生,卻以他們傑出的表現,給了嘲諷者一記響亮的耳光。他們分別進入政界、軍界、商界、教育界等各個領域,參與到中國最早的鐵路、電報、礦業的建設之中。其中的出類拔萃者,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等。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那位抗命不歸的容揆,在繼續完成學業從耶魯畢業後,並未受到追究。他先是在紐約報社做自由撰稿人,後來到華盛頓中國駐美使館工作,服務長達43年。他的愛情故事曾是一樁佳話,岳父考察了他十年,才同意女兒嫁給了他。
和容揆一樣,溫秉忠也是第二批留美學童,曾就讀於美國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回國後任兩江總督端方的幕僚,官至清政府二品大員。他的妻子是宋氏三姐妹的姨媽,宋氏三姐妹都是由他帶到美國留學的。當年,滿清政府之所以同意派遣學童留美,和三個人的促成密不可分。最先提出派學童前往美國學習的人是容閎,容閎是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中國人。他以自己的留學經歷敏銳地意識到,國家要擺脫愚昧落後的狀態,必須接受先進的文化教育。他的這個主張得到了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大力支持。在三人的呼籲努力下,於1870年成立了「幼童出洋肄業局」,這才有了後來的四批120名學童留學美國的壯舉,並影響深遠。時隔30多年之後,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官派和自費留學。其中最著名的官派留學,便是「庚子賠款留學計劃」。而這筆1500萬美元的資金,是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從美國人手裡要回來的。
梁誠是第四批留美學童,在他的從政生涯中,他還協助張之洞從美國手中爭回了粵漢鐵路的築路權。為了選撥「庚款生」赴美留學,當時的內務府將原屬皇室的清華園撥給學務處,成立了預備學校「清華學堂」。1911年,原留美學童、時任外務部主事的唐國安出任學堂監督,將學堂改名「清華學校」,唐國安是首任校長。由清華學校選派的第一批庚款生,有後來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第二批庚款生有胡適、趙元任、竺可楨。從1909到1918年,共499名學生使用庚子賠款留學美國。我們所熟知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楊振寧,也是庚款留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