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美國民調怎么看“斬首行動”對朝動武

朝核問題不斷升級下韓美正在大力推動,無人機,特種部隊,隱形飛機為主,所謂“三把利劍”的“斬首行動演練”。韓美“鷂鷹”聯合軍演,正在練F-35B精密轟炸,追蹤朝鮮領導層的指揮所,地下掩體和移動路線,然后同時發動多重打擊。

執行斬首任務的是美國無人機“灰鷹”,明年2月將部署在韓國全羅北道群山基地。“灰鷹”可在空中飛行30小時以上,搜尋目標後用導彈進行攻擊。韓國軍方表示捕捉到疑似核攻擊徵兆就攻擊。美國退役四星上將基恩(Jack Keane)表示,美國要想解決朝鮮問題,可能只有一個選項,“展開大規模的軍事攻擊”。

特朗普與中方領導會面前稱,如果后者不解決朝鮮問題“我們自己幹”。實際上“特總”也知道老趙外強中乾,連個小金都敢多次狂屌趙官家。所謂“對朝鮮有很大影響力”,就是暗中支持給糧給錢而已。美國用經濟制裁作為手段,逼迫老趙放棄支持朝鮮,後者“嘴硬褲襠軟”表面不敢“反勃”。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佈的新民調報告顯示,有65%的美國人對朝鮮擁有核武器表示非常擔憂,其中有64%的人表示,美國應該用軍事力量打擊平壤政權,來捍衛其亞洲盟友如日韓菲律賓的安全。還有61%的美國人認為應對朝鮮增加經濟制裁。美國人民都被弄得不耐煩了,別老是光說不練假把式。不如直接肉體消滅算了,還幫老趙多節約些糧食。

朝鮮5日再次發射導彈,此次發射在中美領導會晤前夕,明顯是不給兩位老大面子。說實在的美韓軍演不可怕,美國採取地面進攻也沒可能。可怕的是近2年來美韓不斷軍演,不但所有先進軍備出動反復演習,小金不知道哪次演習“弄假成真”。所以老得備而不用還亂射一氣,縱欲過度身體必然虛弱。“脫北”高官太勇浩稱,朝鮮就一個領導,搞定他就南北統一。

按照卡紮菲和薩達姆的經驗,萬一對方採取行動,就不能公開露面,只能鑽地洞躲起來。不過就他的身材和飯量,估計也撐不了多久。

蔣公丟失大陸之“宣傳教育的對決”


蒋介石从早年黄埔军校开始,就可以算是个军事教育家,孙中山当年任命他为军校校长,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交予他掌管,实际上就是命令精通军事的蒋介石,代替他在身后成为最高领导。终其一生蒋介石都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从早期的黄埔军校开始,他注重以教育培养人材,并且经常深入基层发现人材重点培养。

在剿灭红军期间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强调“军魂气节军人素质”亦是如此,还开战“新生活运动”针对民众进行,传统文化“礼义廉耻”的教育。目的就是启迪民智分辨是非,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素质教育”。但是国民政府面对中共的挑战,光靠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原因是教育需要时间和耐性。相对于對方重视宣传洗腦,教育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以经历过国共统治的周有光评价,很容易分清当时两党的分野。“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成立了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就是今天政协的前身,中共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每次召开座谈会参加的人不多只有十几个人,代表周恩来都亲自参加。周恩来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说,我们是主张民主的,反对国民党专制”。 

“为什么我们倾向GCD?因为大家反对国民党的专制赞成民主。为什么那时的知识分子向左倾转?因为知识分子都是倾向民主反对专制的。今天还是这样”。“国民党呢不会宣传工作,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笨得很。国民党是跟着美国英国走。中国那时候是两条道路,一条就是亲苏,一条就是亲美。国民党取消厘金、收回租界,做了很多好事情

“国民党还是有言论自由的,它后来和GCD党斗争,有一定的限制,但限制对普通人没有什么影响的,不是普遍地反对知识。当时知识分子向左转,也不完全是因为受到了宣传的影响,国民党确实是专制,但国民党是部分专制,后来GCD是“全面专政”。“全面专政”更有强迫性,不是愿意不愿意的事情必须接受,不接受你就死定了

再看当时中共领导毛泽东周恩来,为了宣传说出的话难以置信,在今天差不多可以被抓了。参考1943-1945年期间,《新华日报》社论和毛周讲话自然会有答案。毛主席原话,“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我们相信,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

“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学习杰斐逊,使我们懂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民主的美国万岁!”。“美国官员应当对中国官员谈论民主”。“我们并不害怕民主的美国影响,我们欢迎它”。

“我爱美国,因为在这儿我看到那使人类生活高尚的自由的光辉。我爱美国,因为在这儿我看到了在别的国度里时常成为战争的导因,在这儿却能够有条不紊地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美国人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党的奋斗目标,就是推翻独裁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使全国人民能享受民主带来的幸福。我相信,当中国人民为民主而奋斗时,美国人民会支持我们”。

“中国的缺点,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政治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立在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与民主选举政府的基础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毛泽东答中外记者团,《解放日报》1944613日)

“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说,中国不能搞民主,一搞就乱。这是反动派为巩固统治而说的谎言。按中国人民的素质,实行民主后,中国不但不会乱,最终会富强起来,超出英美等老牌民主国家”。(《新华日报》,1945年)“只有法西斯才会残酷地镇压人民的民主要求,只有法西斯才会扼杀人民的自由及一切自由”。(毛泽东,1946年)

“一个民主国家,主权应该在人民手中,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而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这决不是正轨,只能算是变态,就不是民主国家……不结束党治,不实行人民普选,如何能实现民主?把人民的权利交给人民”!(《新华日报》1945927日社论)

“张群说中国人民要爱国,对蒋总裁效忠。是的,人民是要爱国,但爱的是属于人民的国家,而不是属于一小撮反动派的国家。反动派没路走了,就会煽动极端的仇外情绪,来转移视线,缓和统治危机”。(周恩来,1946年)

“实行宪政……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有三个:一是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二是开放党禁;三是实行地方自治。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很多,但目前全国人民最迫切需要的自由,是人身居住的自由,是集会结社的自由,是言论出版的自由”。(周恩来,1944年) 

所谓“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并非选择TG,而是选择其所言的民主自由。按照周有光的说法,“历史教训就是GCD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也就是苏联胜利了,美国失败了”。


16-17英超車路士:雙殺瓜禿


車仔主場對曼城是“6分波”,因為上週末輸給水晶宮後,奪冠形勢開始複雜,熱刺分差下降到7分,如果本場再輸後果不堪設想。主隊讓出控球權打反擊,基本就是教科書式的戰術,況且瓜迪奧拉必然進攻,況且防守也對球隊無益處。主隊很快就領先了,反擊下夏沙特門前推射,“藍月亮”守門員此球不太集中,失球應該負上一定責任。

失球後曼城大舉反擊,中堅蘇馬處漏洞甚多,他雖是穆帥紅人,無奈重傷下主力不保,而且對於幹地3-4-3不適應。其次是帕度客串的右路防守,本場表現比水晶宮為好,主要是助攻次數明顯減少,無奈曼城針對右路強攻,摩西斯不能上場防守吃力。客隊還有絕招就是高位逼搶,甚至不讓藍軍後衛出球,應該說效果相當不錯,不過本場簡迪休息後狀態不錯,因此中場銜接不算捉襟見肘。

主隊領先第二球是對方送禮,後衛絆倒夏沙特點球補射破門,本來比賽球證是甸恩很危險,他執法的比賽對車仔不利,無奈此球太明顯就在眼前,最後也是此球令客隊落敗。下半場就是攻防戰,車仔保持優勢下竭力防守,陣型方面AZP打回右路,就是當年穆帥的路數,蘇馬漏洞太多上馬迪補位,所以下半場防守不錯,領先下也就贏下來了。

主打進攻高位逼搶,70分鐘後體力下降,本場客隊機會不多,反而是後衛史東斯多次門前頭球進攻,居然連續4次爭到球權。藍月亮反擊追平的1球是大衛斯華斷球,阿古羅門前接應破門。搞不懂阿古羅這類射手,瓜帥居然早就聲稱要賣。“瓜禿”在英超真是“衰到貼底”,全季已輸6場被藍軍雙殺。現在歐冠出局前四危險,西甲德甲好混英超日子難過,看他場邊抓耳撓腮的樣子,想當年的風度少帥哪去了。

本場也是心理球,現在除熱刺外他隊不用考慮,幹地說熱刺也許會贏下餘下8場比賽。照今天對史雲斯的險勝,沒看出來熱刺有冠軍相,孫興文打中鋒奪冠不可能。

河北深圳京冀浦東霸氣無比就是好

深圳和浦東能夠“北移”河北,自然是近期最熱爆話題。領導推出的“雄安新區”,範圍包括容城縣、安新縣、雄縣各一部份,旁邊就是“霸州市”。實際上應該把霸州也納入,要顯示強大直接叫“雄霸特區”。

小平同志當年高瞻遠矚,深圳特區浦東開發打造經濟特區,當今自然要竭力仿效自成一派。改革開放幾十年有何成就不清楚,發展到現在如此萬億投資,城市規劃,環境保護,交通發展,法律法規等各方面,完全沒有任何公眾諮詢,完全沒有任何科學論證,完全沒有任何法律諮詢,突然就橫空出世“霸道無比”。

當年“三峽開發”總還要人大政協走一圈,專家論證爭論大吵一番,最後李總力“排眾議才”拍板定奪,現在真是進步效率提高,事先連個公眾諮詢都沒有,領導一句話問題解決了。政治強人的做法可以遙想當年,俄國彼得大帝修建“圣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個路子,拐杖一插帽子一丟“就這裡了”。

所謂強大政治“沒法理”就不存在“漠視”,內部自然大聲叫好魄力非凡,多少是“倒好”沒查清楚。客觀上說首都累積大量利益集團,盤根錯節改革絆腳石很不好辦,將某些部門央企遷移算是“破解之道”。所涉及的金錢費用自不必考慮,反正人民稅收取之用之而已。

官家言“千年大計”大有玄機,當年深圳和浦東開發建設,搞了20年才有小成。“雄安新區”地理位置惡劣,深圳比鄰香港浦東東海出口,“小熊新區”既不靠海又非臨江,當地經濟基礎薄弱,交通閉塞不發達,難道河北比首都有優勢。外商本來就在撤資,從無到有再吸引到此,估計難度肯定大大滴,5-10年內想開發出成果不容易。

起碼剩下的5年任期內不大可能,所以說“千年大計”有些意思了。雖說人生最多百年而已,想要千秋萬代絕無可能,因為違背歷史自然規律。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南京保衛戰”開打因有個軍閥跳出來(上)

南京保衛戰該不該打其實很容易回答,軍事上不該打政治上可以打一下,最大的難點不是如何打,而是需要打到何種程度。當年“一二八抗戰”時國民政府就遷都洛陽,準備與日本進行長期抗爭。

況且遷都重慶幾年前就已經定下來,“淞滬戰役”爆發後無非是執行的問題。19371116日,國軍已經全部撤出上海地區,蔣介石此時宣佈國民政府從今天開始遷都重慶。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126日,率領一部分政府機關人員到達重慶,另一部分人員則前往武漢林森到重慶表示國民政府,從行政上已經完全放棄首都南京

早在政府機關遷移之前,國民政府就開始對南京市民的疏散工作。在“淞滬會戰”開始以後,南京政府就大肆宣傳持久抗戰,讓有條件的市民儘量離南京撤到後方。戰爭開打前南京總人口約150萬人,保衛戰開始前留下的有70多萬人,應該說疏散工作還是有效的當時國民政府的疏散並非強制,也沒有考慮到日軍大屠殺的問題,倒不是當時有國際公法,而是戰後屠城在現代社會很少見。

熟知中國歷史的都知道南京從軍事上根本守不住南京在和平時期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兩面環江一面臨海,南部是丘陵平原,交通發達物流便利,物產豐富工商發達,人口稠密富庶之地歷史上南京曾為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等政權的首都

問題是和平時期的大都市,遇到戰爭就成了最不適合防守的城市南京城西北兩面環江,東面臨海和南面是平緩的丘陵平原。從北面攻南京必須有強大的水師,否則長江就是保護南京的天險。相反只要對方有強大海軍,攻打南京就易如反掌選擇很多。可以從北向南順流而下,直接南下進攻或從西繞過往回打,甚至從東面海路攻擊亦可。

“三面臨水”利於防守,但一旦被突破守軍無處可逃。如果從“南往北打”直接由東南兩面,平原丘陵地帶直接進攻即可。南京城周邊無險可守,而且還可以利用江海,採取水陸聯合進攻的態勢。所以從地理條件上看怎麼都守不住,最多就是堅守多久的問題。由於南京實在不適合防禦,朱元璋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了南京城牆防禦

想要守住南京必先用強大兵力,在週邊至少50-100公里外展開防禦南京城外地勢太過平坦,除紫金山外只有幾個小山坡無險可守敵軍如果佔領山崗,架炮就可以轟擊南京城了敵軍不從江海路進攻,直接從東南兩路沿平原陸路進攻,守軍不能在週邊將其擊敗,實際上等於失守南京

所以從軍事角度考慮,南京週邊決戰成敗決定南京,打贏就守住了失敗要立即放棄撤退,否則被趕到長江死路一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大建水軍控制長江,還花費钜資窮二十多年精力,打造30多公里南京堅固城牆防守。城牆高20米寬15米古代極難攻破,但到了抗戰時期重炮一轟就塌了,起不了大的防御作用

當年“一二八抗戰”日軍艦開到南京附近,國府只好宣佈遷都洛陽持久抗戰。此戰後國府開始重視南京的防禦問題,修築了從上海到南京“吳福線”和“錫澄線”兩條防線國軍一旦陣線丟失南京就處於危險之中另外國軍在南京城防的週邊,修建了一些炮臺和防禦工事為了對付沿江而來的日軍艦隊,建立了扼守長江的江陰,鎮江和烏龍山要塞

“淞滬會戰”中日兩軍都是精銳盡出,日軍30多萬國軍60多萬大戰。苦戰3個月兩軍都傷亡慘重,日軍傷亡十多萬國軍20萬,所謂“一寸山河一寸血”,應該說毫不誇張。上海大撤退後日軍援軍10多萬,加上海作戰的20萬大軍進攻南京。日軍上海傷亡太大部隊打紅了眼,不顧軍部要求在“蘇嘉線”停戰休整,向南京進攻國軍兩條防線根本擋不住南京空城一座僅有兩個憲兵團,中央教導總隊一部維持秩序

“南京保衛戰”開打因有個軍閥跳出來(下)


11月初蔣介石召開“第一次軍事會議”,討論南京防守問題。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劉斐,德國顧問團團長法爾肯豪森將軍等人,全部都求放棄南京國民政府軍令部作戰廳廳長劉斐提出,既然“吳福和錫澄”線馬上就要失守,死守南京軍事上說沒有意義況且日軍不但要攻佔南京,而且想合圍上海撤下來的40萬國軍現在有部隊都不能放南京更別說沒部隊。

“淞滬會戰”國軍損失慘重,參戰部隊元氣大傷,放在南京死守也守不住,部隊被消耗掉對持久抗戰不利守南京就是中了日軍的計劉斐的觀點代表了眾多將領的看法白崇禧,何應欽,陳誠,顧祝同,法爾肯豪森等將軍都贊同,陳誠提議:“出於政治上的影響,放棄南京可能不可取,可以在南京象徵性的守一下”

其實蔣介石軍事上也贊同,但如不戰而棄首都,政治影響就大到沒邊了,中華民國首都被日軍攻佔,巨大歷史責任肯定需要有人承擔。放棄南京民心士氣大挫,國際上影響太過惡劣,如此跟滿清“兩失首都”有何分別。蔣介石的“苦撐待變”戰略,就是依靠意志民心士氣支撐。現在雖然敵強我弱,但正因為如此才堅守,否則政治代價太大

最後還是劉斐建議留下約23萬人,十幾個團頂一下就撤算了。如此國軍不會在軍事上損失太大,但蔣介石考慮政治上損失就太大了。要讓國內外知道中國抗戰決心,那麼必須防守南京拖一段時間。目前日軍圍攻南京有8個師團24萬多人, 23萬部隊最多打個一天半天,如此跟放棄沒分別影響更壞。

幾天後“二次會議”,突然有位大軍閥跳出來,最終解了蔣介石的圍。當時唐生智說:“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如何對總理在天之靈?因此,非死守不可要與南京同存亡”唐生智不從軍事角度出發,而是打“政府首都”和“國父陵寢”牌,如此無人敢正面說放棄南京了

如此蔣介石態度改變想守了,如果唐不跳出來無人支持,蔣介石恐怕也不會死守南京。日軍順利拿下南京城無傷亡,部隊本來就需要休息整補,說不定也不會屠城洩憤。在蔣介石當時看來10萬部隊,守個把星期左右控制好再突圍撤出來,各方面也就有所交待了於是,“第三次會議”蔣介石下決心,基本表態要守一下南京。

唐說:“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當時也只有唐生智自告奮勇守南京。於是,蔣介石順水推舟還將自己所有精銳,四個德械師368788師,中央教導總隊以及74軍,配合憲兵部隊兩個團,以及新調來的北方和廣東部隊都交給唐生智

守軍總共13個師滿員應有10萬多人。但由於這些部隊都遭受了淞滬會戰的巨大消耗,實際兵力只有8萬多,近一半是新兵戰鬥力有限唐生智為何要當這個“出頭鳥”,他歷史上“三次反蔣”徹底失敗。蔣介石最后沒有計較,給他一個“訓練總監部”總監的位置,雖有上將軍銜但沒有軍事實權

唐生智抗戰爆發無事可做,此次主動守南京就是要兵權10萬大軍總比總監強,以後還會有其他機會,打得好重返軍界沒問題。當然也不能否認唐本人也傾向抗日,但最終他沒和南京共存亡而是逃跑了。唐生智看出蔣介石的心思投機一把,打壞了最多失守南京他沒責任,打好了則一切都有可能

1124日,國民政府特派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負責指揮防禦南京的部隊蔣介石並沒有把從上海撤退幾十萬國軍都退守南京一線,而是絕大部份撤退安徽浙江擺脫日軍合圍南京不是死守,情況危急立即突圍,保證部隊大部撤出。蔣介石把最精銳部隊拿出來,就看唐生智怎麼指揮了,“南京保衛戰”就在如此狀況下開打了

國際上對金正男暗殺比韓國薩德更重視

官方說法是因為“薩德將打破地區安全平衡”。英國BBC認為,“薩德系統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將美國在亞太區域內的報警雷達,傳感系統及戰場管理系統連為一體,使中方的鄰國形成一個軍事聯盟”。

《紐約時報》報導稱,“中方真正的擔心似乎是薩德打開了一扇大門,讓美國盟國在它周圍架起一道覆蓋範圍更大,更先進的反導系統圍欄。這將加大中方對自身核威懾力有效性的擔心,加深其對共用的反導系統聯合組隊所包圍的恐懼“。

台灣專家分析“薩德部署問題並非只是兩韓關係與韓國安全,而是涉及美中兩大超強國家在此地區權力均衡的弈局。薩德部署在連接中國大陸與海洋的朝鮮半島的南韓東南部慶尚北道,在戰略上意味著海權國家向大陸和俄羅斯這兩個陸權國的挑戰。此舉是韓美兩國安保利益和中俄兩國戰略利益的巨大衝突”。

還有媒體認為“炒作韓國薩德,目的在於掩蓋金正恩,毒殺金正男的醜聞轉移視線”。韓國部署薩德完全是自衛,朝鮮發展核彈發射導彈,對韓國構成了直接威脅。朝鮮核武威脅是攻擊性的,韓國薩德是防禦性的。朝鮮挑釁在先,韓國自衛在後,中國反對韓國薩德,不針對朝鮮毫無理據。

在國際上對韓國部署薩德,幾乎沒有太大反應,甚至連重大新聞都不能構成,但對暗殺金正男則是頭版頭條爆炸性新聞。但對於老趙來說最後的“親中派”,在其監護之下被暗殺絕對是醜聞,顯示了老趙無能和大失臉面。所以要炒作韓國薩德事件,目的是來掩蓋自己的無能。

至於朝美發生軍事衝突,中國軍隊是否再次“抗美援朝”,國際上普遍認為不可能。軍隊腐敗且不去說,目前中方軍隊正在軍改,改革期間不能參戰,部隊的編制都是亂的。本次中方軍隊整體系重大變革,實際上是軍隊從“蘇制”改“美制”,整個軍隊系統的整理最少幾年時間,在此期間為小金出動部隊不可能。

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稱,“中國強大的導彈力量不可能被遏制,北京也沒必要對薩德太過擔心“。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郭汝瑰這麼大功勞怎麼才混個副局級

郭汝瑰的間諜身份非常著名,甚至可以說是改變歷史的人物。1997年郭汝瑰死於一場莫名其妙的車禍,死後他的子女如此評價父親:“他在軍事上是一個大學生,但在政治上卻是一名小學生。”

郭汝瑰是四川人出身黃埔軍校,19285月在四川秘密入黨,稍后赴日本留學。1937年郭作為42旅代旅長,“淞滬會戰”作戰英勇受蔣介石賞識。抗戰勝利後郭汝瑰已升為國民黨中將,掌管全國各軍師編製裝備的軍務署署長,兼國防研究院副院長。而且以軍政部代表的身份,參加侵華日軍投降的儀式。

內戰爆發郭汝瑰多次與董必武見面,秘密接受中共黨員任廉儒的單線聯繫。郭汝瑰當時被提升至國防部的作戰廳長,定期到蔣介石官邸彙報戰況聽取指令,甚至隨蔣介石到各戰區視察。國民黨所有作戰計劃部署行動,郭汝瑰都瞭若指掌。他將大量重要情報透露給中共,包括:重點進攻山東計劃、徐州司令部兵力配置、國軍在大別山的調度計劃、解圍兗州計劃、解圍長春計劃、解圍雙堆集計劃、國軍江防計劃、武漢、陝甘、西南等地區的兵力配備序列等等。 

郭汝瑰除洩露軍情外,還發佈假情報誤導蔣介石。當年杜聿明曾懷疑過郭汝瑰,“你郭小鬼一定是共諜,發的命令都是把我們往共軍包圍圈裡趕!”此外, 1947319日,4百名國軍退役將校因整編被迫自謀生路,從而發生的“哭陵事件”也是他導演的好戲。如此國民黨想不敗退臺灣都不行。赴台後蔣介石痛心疾首:“沒有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諜。”

為中共立下如此大功的郭汝瑰,49年以後沒過幾天好日子。1955年他未被授銜,甚至黨籍都沒恢復,不過是川南行署副局長級別的“交通廳長”。後在鎮反中誣陷他是國民黨潛伏特務組長,廳長職務也被罷免。而此後的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郭汝瑰一次也沒落下是“老運動員”,最後勞改,批鬥,抄家,遊街等都是家常便飯。

直到197871歲,郭汝瑰總算獲得平反,證明他他不是國民黨特務,並同意他重新入黨。郭汝瑰晚年編寫了26百餘萬字巨著,《中國軍事史》和《中國抗日戰爭正面作戰戰記》。書中披露了真實的抗戰歷史:自19377月至19458月之間,中華民國政府軍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

他在著作中證明,“國民黨蔣介石是抗日的”,算是他的一種心靈懺悔。周恩來在55年末指示:日本戰犯不判處1個死刑,也不判1個無期徒刑,判有期徒刑的也要極少數,至64年戰犯全部釋放。56年日本戰犯聽了宣判難以自信。參加抗戰保家衛國的國軍將士,僅在鎮反運動時校尉級大部殺光,還有大部分士兵也被鎮壓。

要掩蓋歷史必定要殺死所有當事人,郭汝瑰因抗戰成名獲得蔣介石信任但他這種賣主求榮之人也沒落好下場。總算立過大功能多活幾年,否則早就被當成反革命鎮壓了。寫了兩本抗戰的書籍多講幾句真話,最后居然還是出了車禍。

“四八空難”葉挺不算主要對象(上)

194648日,出獄不久的葉挺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附近失事身亡,同機遇難的還有中共中央秘書長王若飛,博古(秦邦憲)和鄧發等中共重要領導人,以及葉挺39歲的妻子李秀文,9歲的女兒葉揚眉和3歲的幼子阿九,還有4名美軍機組人員。

關於“四八空難”,當時中共新華社解釋:“194648日下午二時左右,在晉西北東南因大霧籠罩,飛機駕駛員難辨方向,故使飛機撞毀在黑茶山上,王若飛等同志全部遇難”。黑茶山才2多米高,飛機最大飛行高度超過6米,而且是飛行經驗豐富的飛虎隊美軍飛行員,當時周邊的氣候環境良好,最後撞山十分蹊蹺。

葉挺長子葉正大說:“後來聽譚局長講,在遺物中有一份迷失方向的電報稿。但當時西安北上沿途及延安的天氣並不壞,美方機長又是佩戴有飛虎臂章的飛行員。這些,一直在我內心存疑,成了一個不解之謎”。葉挺參加南昌暴動和廣州暴動,失敗後流亡德法等國5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合作葉挺出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蔣介石親自任命的中將。

“皖南事變”後葉挺被囚禁在上饒李村,1941年底到重慶關押,19431月被下放到湖北恩施監禁。8月葉挺到桂林面見張發奎,當時葉挺已有一定程度自由,張發奎對葉挺一家給予生活補助。10月,葉挺一家在張發奎的安排下移往柳州,對於“北伐名將”國民黨還是網開一面的,根本沒有置之死地的意思。況且要葉挺死在監獄易如反掌,根本沒有必要在抗戰勝利後,國共會談之前製造空難暗殺,何況飛機上還有4名美國飛行員。


實際上194648日的空難,葉挺也不是被暗殺的主要目標,至於說蔣介石鑒於內戰中,葉挺將會成為對手故意暗殺,實際上當時國共談判,國民政府為釋出誠意呼喚戰俘,根本沒有暗殺中共代表的必要。況且,葉挺當時出獄才36天,他再次提交的二次入黨申請都沒准,整個抗戰時期到他死,都是不獲中共信任的“黨外人士”。而且,他雖為新四軍軍長,實際完全沒有任何實權,前後三次打算辭職退出新四軍,蔣介石對此也非常瞭解。


飛機上的其他要員才是主角,同機有政治協商會議中共代表,中共中央秘書長王若飛;《解放日報》社兼新華社社長、政協憲章審議委員會中共代表秦邦憲;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等。194411月起,王若飛負責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19456月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458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王若飛與毛澤東和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451010日,中共逼迫蔣介石簽定《雙十協定》。


毛已看到了中共建政希望,為此要除去黨內資格比自己老的王,當時已是赴重慶的黨內“三號人物”。至於毛澤東與博古在紅軍時的恩怨更加不言而喻。194648日,重慶飛往延安的飛機成員名單就是毛制定的,在西安飛機途中加油時,周命人把飛機磁羅盤和壓力高度表線路破壞,致使飛機撞山無一人生還。


此次唯一逃過死劫的是廖承志夫婦,《雙十協定》後兩黨交換俘虜,1946122日廖承志出獄,準備回延安任新華社社長。19463月初葉挺出獄,去延安參加全軍整軍會議。兩對夫婦原定同機赴延安。周恩來查看此專機乘客名單,臨時劃掉廖承志夫婦的名字後,如此才保住了廖承志性命。


原因很簡單廖承志的父親時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廖夫婦都是孫中山的親密戰友,母親何香凝同時也是宋慶齡的好友。1928年加入共產黨的廖承志,如此顯赫背景有重要統戰作用。當時,周恩來緊急親自打電話,以“赴廣東商談東江縱隊北撤事宜”為名,不讓他夫婦上飛機避過此難。由此空出的兩個死亡名額,就補上了王若飛之舅父,貴州教育家黃齊生和他的孫子黃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