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黄岩岛绝不轻易用军事手段


中菲黃岩島爭端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就目前來看形勢並明朗,雙方處於相持階段。令人奇怪的是中菲無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都不處於一級,現在竟然是菲律賓小國採取主動,與中國玩起了國際政治遊戲,並且場面上不落下風。反而中國給人的感覺是畏首畏尾,沒有採取明確強硬立場,使在黃岩島問題上顯得被動。現在,中國社會主流普遍的聲音是希望能夠以武力的方式,教訓一下菲律賓使其有所收斂。

菲律賓的軍事實力來講,即便在東南亞也是屬中下水準,與越南,泰國等國家都不能相比。其軍事能量與中國相比較,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不少人主張採取武力手段的原因之一,即便中國小打一下,菲律賓也沒有還手之力。黃岩島事件發生以後,其海軍旗艦即時開往現場,與中方發生對峙,所謂主力艦無非就是美國60年代,海岸警衛隊採用的艦隻,而且還是二手的,根本談不上有何戰鬥力。眾所周知菲律賓之所以有膽量與中國叫板,仰仗的無非就是背後的美國,根據雙方簽署的共同防禦協定,美國有義務在菲律賓受到軍事威脅的時候,提供必要的軍事協助。

然而,就在菲律賓認為手拿這張王牌,中國礙於美國勢力,不敢對其怎麼樣的時候,最近美國政府的表態反而是耐人尋味。美國公開宣稱,有關中菲黃岩島問題,希望雙方以外交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完全沒有替菲國出頭的意思。美菲軍事協議簽署於51年,而中菲黃岩島問題97年後才發生。在此之前菲完全沒有提出對黃岩島的領土要求,對於黃岩島屬中國這點,也沒有任何異議,基本就是默認接受的泰度。直到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區域200海裡屬此國的專屬經濟開發區,才有了黃岩島屬菲律賓的想法。

這裡必須強調一下概念,沿海12海裡屬沿海國家領土,再往外200海裡屬專屬經濟開發區相關國家享有開發,利用,養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按距離黃岩島大約距離菲律賓200多公里,中國是1000多公里,因此黃岩島確屬菲律賓的專屬經濟區內。按此條件計算中國離島很遠,與經濟專屬區沒有關係。中國認為黃岩島及整個南海屬中國,主要理據基於歷史上南海屬中國版圖以內,中國政府所轄行政管理範圍而且還有很多歷史文物證據,顯示中國最早發現南海在其所屬島礁有中國先民遺留的長期居住的大量證據,因此中國認為南海屬中國領土。

國際海洋法規沒有正式生效之前,對於南海各國都採取放任的態度。但是,自從海洋法將領海200海裡劃分經濟專屬之後,牽涉到經濟利益,各國才爭相將其據為己有。中國本就是農耕民族,對於不能耕作的土地歷來不感興趣,何況遠離陸地的海洋。自明代中後期就採取閉關自守政策,實行嚴格的海禁,因此歷來忽視海洋領土權益,直到清末百年巨變,西方列強從海洋而來,侵略瓜分中國領土因此中國對於海洋權益,海權意識多年來無從談起。從近來講,南海雖然資源豐富,但是開採起來成本大,技術難度,路途遙遠物流運輸也成問題。最主要的是中國是傳統陸權國家,陸軍實力曾居世界前列,海軍49年後在前蘇聯的幫助下建立,實力非常弱,根本無法在南海實行有效的軍事管制因此南海歸屬中國也就是形式上的。

美國正在將戰略重心從中東轉到太平洋,重點自然就是中國。雖然,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包圍圈在50年代就已經形成,但是70年代初,隨著尼克森訪華,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蘇聯,直到80年代末,中美基本就是准軍事同盟關係。20年來美國戰略重心始終在中東,要使冷戰時形成的包圍圈,重新有效運作,目前看尚需時日。南海有關的東盟國家,現在是政治上依靠美國,經濟上依賴中國。如要打破這種聯繫進入南海以美國來講需要正當理由。所以,此時菲律賓就跳出來頻頻有所動作。如果,美國進入南海首先必須修改立法,美國法律規定美國不參他國牽涉到主權的糾紛,對美國將採取中立態度。其次,美中為戰略夥伴的關係,經濟不可分,因此美國不會為他國與中國產生正面衝突,影響自身利益

黃岩島其實不能算島,基本上是冒出海面的礁石圈,當年美國交還菲律賓時,其附近區域屬美國海軍的打靶場。菲在51年公開承認此島並非其領土,直到94年海洋公約法出臺以後。即便是10幾年前,美國移交黃岩島給菲律賓後,菲也沒有特別重視,反而中國趁在島了設施,基本是島礁的實際佔有者。菲以黃岩島與中國發生衝突,試圖拉美國下水,提供美國回歸亞太的絕好藉口。阿基諾三世在國內政治經濟上毫無建樹,過與中國發生衝突,可以轉移國內矛盾視線,而且可以向美國爭取軍備壯大軍事實力,加強其軍事同盟關係。既便美國不願出頭,菲律賓可以反過來作讓步,主動與中國改善關係,經濟上獲得更大利益。所以,黃岩島之爭對阿基諾來講是一舉數得的大好事。

從戰略地理情勢上看,東北日本與中國相隔日本海,兩國並不接壤。韓國與北韓對峙,中國也有緩衝區。東南臺灣有臺灣海峽,西南印度有青藏高原相阻,北面俄羅斯是名義上的戰略夥伴。真正與中國接壤的就是東南亞國家,中國為保戰略大後方安全,在90年代初就致力開闢南下通道特別是在97年亞洲金融海嘯後,通過人民幣不貶值,建立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逐步打通了南下通。從東盟的新舊10個成員國來看,中國與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關係緊密,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文萊等也有經濟利益,關係相對差一點就是菲律賓與越南中國對東盟各國加強經貿合作的同,政治上採取互信。對於具體各國,採取分而治之,平衡各方關係的策略

雖說武力手段解決菲律賓易如反掌,但這樣做的後果不言而喻美國會以維護南海和平,保衛國際航道的名義,堂而皇之進入南海。美菲現在的聯合軍事演習毫無意義兩國在軍事實力上不是等量的,但菲基於安全理由,比如受到中國軍事攻擊請求美國為其艦隻護航,這樣中國等於引火上身。而且,其他國家也會效仿菲律賓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聯合起來對付中國那麼加上日韓印澳台,美國在亞太針對中國的小北約就成形了。


東盟屬結構鬆散,以經濟貿易為主體的機構組織,如果中國與東盟關係全面惡化,使其投靠美國,形成准軍事同盟,那麼性質就完全兩樣了。其後果是中國南下戰略通道被截斷,戰略後方頓失南海問題正是中國與東盟各國,能否繼續保持合作關係的癥結點。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文萊,越南都與中國有南海島礁糾紛,中國不到萬不得以,不能輕開戰端對菲律賓動手,等於使其所願,在國際形成中國大欺小,大國以武力脅迫小國的形象東盟各國基於自己的軍事實力弱,受到中國強大威脅,投靠美國也就理所當然了

所以,中國目前對於中菲黃岩島事件的處理方式是正確的,就是不輕易以軍事手段解決,可以採取針鋒相對,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的方法。對方派艦船到黃岩島,中方可以派更多海監,船政,甚至漁船到該區域,與其對峙並且將此對峙長期化,潛艇和護衛艦在暗中監護。菲方如扣押逮捕中方漁民和船隻,中方亦可如此,與其針鋒相對總之,菲律賓採取何種手段,中國也才取同樣手段,予以還擊,這就是飛俠所研究的抵消戰術。

與此同時利用國際國內媒體宣揚中國對黃岩島權的理據。菲律賓一旦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中國以此作為理據,在國際上採取主動,將菲律賓從領土麻煩的製造者,推向戰爭的發動者。占取國際媒體制高點,反復對其打壓,然後順勢在黃岩島建立大型永備駐守設施,將黃岩島對峙,變成中國海軍宣誓主權的定期巡航,使其成正常化。但是對菲仍是捏其把柄,圍而不打。如果,菲律賓仍想通過武力手段,將事態進一步擴大化,中國可以利用大量潛艇和軍艦,將其包圍逼迫投降,以菲的軍事實力無法與中國正面匹敵。至於很多人所關心的由於路途遙遠,產生補給困難的問題,解決起來也很簡單。利用海空軍護航大型油輪,萬噸集裝箱運輸船,都可以輸送物資。

如果,菲律賓一意孤行,仍想利用軍事手段,造成既成事實打擊中國,那麼到時候中國再採取有限度的軍事行動,那就理所當然了!所以,中國對於黃岩島絕不能首先採取軍事手段,而且必須一忍再忍,採取抵消戰術與其消耗。如果,輕易動武,正如美國不知名的媒體人所言,小打一下無妨,那就正中了菲律賓的下懷,所以千萬要謹慎從之!

中國應在釣魚島海域試射導弹


客觀上講安倍晉三的激進右翼化外交政策,對中國來講也是適當其時,正好利用釣魚島問題與日本攤牌,破壞美國東亞小北約之建設步驟,使得整個東亞地區的政治外交格局發生變化。安倍倚仗的《美日安保條約》實際上非常脆弱,從歷史上看美日之間的安保條約,實際就是保護美國的安全條約,並非保護日本的安全條約。此條約基礎就是日本在美國的全面軍事管控之下,作為二戰敵對的國家,美國在日本建立的是佔據絕對優勢的主導軍事地位,日本在條約的管束下,建立的是不能獨立於美國而存在的,有限的戰術性軍事力量。

安倍希望通過對幾個東盟國家的訪問,提出圍堵中國的政策框架,並以經濟利益作為引誘,如此就能在東亞小北約中擔任主要角色,形成對中國圍堵的戰略目的,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日本如欲對中國實行強硬手段,首先就必須對憲法作出修改,日本和平憲法規定日本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力。如果發生戰爭必須經國會和民眾通過,才能有權開戰。國會通過談何容易,即便自民黨能夠操控國會,試圖投票通過修憲,在野黨肯定會提出彈劾,現在鳩山由紀夫來華,就是作出此番表態。民眾這關就更不好過了,《讀賣新聞》最新民調顯示,近50%受訪者反對修改作為和平憲法支柱的第二章第九條。說明即便在日本國內,反對修改和平憲法,反對發動戰爭的勢力仍是主流。一旦因修憲激發國內矛盾,即便為此進行全民公投,也不可能輕易通過。何況和平憲法是由美國在1947年制定,如果日本單方面提出修改,可想而知美國的反應。

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現在聯合國構成的安全框架,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格局。《聯合國憲章》第53條、第77條、第107條的內容,主要就是針對德,意,日等國的所謂“敵國條款”。為防備敵對國家再施侵略政策之步驟。(53)。憲章強調:本憲章並不取消或禁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本憲章任何簽字國之敵國,因戰爭所採取或受權執行之行動。”(107)。簡單理解,無須經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並授權,對於當時的敵國,可以直接進行自衛反擊。也就是說,針對當時的敵對國家日本,中國可以不通過聯合國,主動採取自衛式的軍事行動,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的前提下。自身安全就目前的情況下,自然是日本因釣魚島問題,對中國採取激烈手段,包括安倍所謂的警告性射擊之類。

日本1956年加入聯合國,比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要早,從60年代末,日本就試圖去除敵國條款,但到目前為止未能如願。主要原因也是美國從中作梗,而且在美國的幫助下,中國大陸取代臺灣,獲得聯合國席位,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本身就是對日本的最大制約。對此,當時日本的第一反應就是跟進美國,盡快與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日本雖10次當選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但理論上日本仍然是非正常國家,根本沒有資格擔任常任理事國,因為日本仍是戰敗國身份,對其制約條款並未解除。以聯合國憲章的基礎來看,中國可以主動採取任何武力手段,針對日本發出的武力挑釁,發動攻擊而不違背國際公法,無需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相反,日本如若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受到聯合國制約,而且還受到本國憲法的限制,屬違法行為。

打破二戰後由美蘇英法中,通過聯合國制定的國際安全準則並非易事,何況除中國外,俄羅斯也與日本有直接島嶼紛爭,中俄同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的框架內,日本想要解決釣魚島問題,雖有美國的幫助,實際上並不佔優勢。即便從軍事的角度講,日本也無力發起與中國的長期軍事對抗,安倍單方面挑起中日軍事爭端,然後將壓力推向美國的做法,顯然十分幼稚。美國斷然不會為日本的所謂國家利益,而與中國發生正面軍事衝突。從歷史上看,無論朝鮮還是越南,雙方發生軍事對抗必然是兩敗俱傷。

中國可以採取的最有效軍事手段,不是日本想像的軍機飛入釣魚島上空,日本空軍攔截,然後雙方互相攻擊拼消耗,也不是海軍艦艇在釣魚島附近進行水面作戰。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只是訓練艦,還未形成戰鬥力,主要用來進行測試和訓練。航空母艦要形成航母戰鬥群,聯合艦隊才能有真正戰鬥力,目前還差得太遠,沒有十幾年的時間不行。再說航母艦載機攻擊戰術,本就是日本發明的,對於航母反制並不陌生。海軍三大艦隊除非組成聯合艦隊,配合海軍航空兵,才能有效對付日本海軍。況且即便如此,在美國協助的前提下,中國海軍未必是日本海軍對手。中日空軍戰機對抗,如果美國軍機予以幹擾和制止,中國不得不考量與美軍直接對抗的風險。

中日發生的任何形式的軍事摩擦,都必須以考慮美國直接或接見參與為前提。中國的基本原則是儘量打擊日本,不牽涉或少牽涉美國。中國現在的軍事策略是不斷顯示軍事實力,表明中國有能力制衡美國對亞太進行的直接或間接的軍事滲透,如果美國強行幹預,必將付出高昂代價。近日,中國發佈的中程彈導導彈攔截,東風21導模擬彈攻擊航母,導彈十發齊射攻擊同一目標,目的皆是如此。中國可以在釣魚島周邊指定區域,在指定時間,進行指定課目的導彈試射,並且規定相關航道的一切船隻,在試射期間不得通過。此方式在96年臺灣大選時已經實行過,在技術上並無難度。釣魚島離江浙三四百公里的距離,根本無須出動東風21,中短程導彈即可,甚至中國開發的射程250公里以上的火箭炮都可以射擊。導彈發射演習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舉行,向日本提出嚴正警告。

與日本有島嶼爭端的不僅是中國,俄羅斯和韓國一樣面對如此問題,中日因釣魚島問題發生軍事衝突,一旦日本在美幫助下佔據優勢,必然會對俄韓形成壓力。中國可以利用俄韓與日本的島嶼矛盾,成立針對島嶼紛爭的中,俄,韓,聯合組織,以三國聯合的名義將東亞安全爭端,提交聯合國進行協調,以中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身份,迫使日本接受聯合國的調停。中俄以維護地區和平的名義,展開海上軍事演習,並且邀請韓國參予。

安倍上臺後表面上態度極其強硬,頻頻以釣魚島試探中美底線,拖美國下水,與中國展開對抗。從戰略上看,因釣魚島爭端將中國推向戰爭邊緣,無論美國是否參與,受壓最大的仍然是日本。從國內形勢看,如果安倍一味採取強硬態度,無異於接民主黨挑起的民族主義情緒,與周邊國家引起領土糾紛的火棒。通過對中國挑起軍事衝突,進而修改憲法,擴大軍備,破壞地區安全平衡,突破聯合國憲章規範,以此引起的各方後果,並非安倍所能承擔。安倍在實現競選承諾後,將中日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順勢交由美國調停,與中國緩和衝突,如此仍不失為一個成熟政治家。《孫子兵法》曰,“辭卑而備益者,進也。辭強而進趨者,退也。”反之,一味鋌而走險,他的首相生涯將很快再次被終結。 

張召忠教授荒謬言論探討


客觀地說本人對央視《今日關注》,以及其他軍事類節目,還是比較留意的。對於國內有名的張召忠海軍少將的國際政治評論,本人非常感興趣,主要是為了對比參考,並不完全認同其觀點。張教授主要從事海軍裝備的研究,對於國際地緣政治,軍事戰術戰略亦有認識,他在節目中能夠暢所欲言,自由發表意見,而且不打官腔,這已經難能可貴。央視此類節目,以主持人個人觀點為主,並非代表正式立場。張教授水準如何見仁見智,國內針對他的評價負面居多,其實張教授屬半專業人士,請他做嘉賓無非就是博取收視率而已,不必過於計較。

張教授在國際軍事戰略方面有獨到之處,但有時張教授過於紙上談兵,理論充滿冷戰思維,而且過於教條僵化。很多錯誤都是常識性,甚至基本的分析基礎都沒有,實在有點貽笑大方。近日,他又發表有關朝美戰爭不可能爆發的觀點,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理據,本人就其觀點加以評說。其論點詳見如下:

軍事專家張召忠做驚人預言:西方國家絕對不敢入侵朝鮮,即使假如入侵朝鮮也必將遭到可恥的失敗!
不是我潑冷水,就英國那裸奔航母,法國那幾架淘汰的第三代戰機不遠萬裡前來打老金?為什麼利益?打朝鮮能搶到什麼寶貝石油還是殖民地?就美國敢打朝鮮嗎?朝鮮是利比亞嗎?看看美軍打的都是什麼國家?
領土是一望無邊的光禿沙漠就只剩零星幾個小鎮,沒有任何縱深山脈,老卡連導彈和3萬人的正規軍都湊不齊,那也叫軍隊?無非是打了個小部落而已很厲害嗎?北約打利比亞都耗不起了還有心思打朝鮮?切不說北約敢不敢打,就連老美都不敢打。
以下10點讓美軍不敢動手!
1.
你看看朝鮮領土90%的山脈就知道坦克進不去,海軍挨不著,空軍找不到目標。兵家死地禁地,怎麼打?

2.
朝鮮擁有2000公里勞動II型導彈,射程達東京。及至少12玫以上的核彈頭,日本韓國想被滅國3次以上嗎?

3.
背靠中俄兩個老大,誰敢輕易闖入?

4.
沒有戰略價值,沒有石油,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打有什麼好處?了誰來收拾巨額的爛攤子?

5.
朝鮮擁有能瞬間毀滅漢城10遍的火炮2萬門,每秒1萬發以上的炮彈和10萬發以上的火箭彈雨韓國能承受?

6.
僅次美國強大的電子幹擾能力,和密集的防空火力。是伊拉克能比的嗎?

7.200
萬精銳特種兵分散在整個半島山地叢林化整為零到處穿插奇襲作戰,美韓空軍能個個打擊嗎?十萬訓練有素的朝鮮特工在韓國境內遍地開花。韓國承受得了?

8.
全山地隧道國家,整個半島都被地下化,炸誰?怎麼炸?至少20條通往漢城的地下隧道韓方至今都沒發現,戰時將出現大規模朝鮮特種部隊集體出現佔領漢城。

9.
半島氣候惡劣陰雨天氣反復無常,戰時美韓空軍出勤率都是個問題。

10.
打伊拉克美軍耗費了整整2萬億美圓,打朝鮮將付出3倍金額的代價,美國敢下這個決定嗎?

本人就事論事,以美军为例,針對其觀點逐一評說看看朝鮮領土90%的山脈就知道坦克進不去,海軍挨不著,空軍找不到目標。兵家死地禁地,怎麼打?

這種想法幼稚到極點不值一駁。韓戰如何打起來的,當時美軍的坦克怎麼進去的,不但聯合國軍坦克進得去,中朝的坦克也進得去。仁川登陸也是海軍攻擊,海軍進行海上封鎖,切斷補給。朝鮮海岸線狹長,美軍隨時可以發動登陸作戰,當年正是如此,空軍就不用說了。

朝鮮擁有2000公里勞動II型導彈,射程達東京。及至少12玫以上的核彈頭,日本韓國想被滅國3次以上嗎?

勞動導彈的水準也就是第一次伊拉克戰爭時期,飛毛腿導彈的改良版而已。這種水準的導彈,體積龐大,液體燃料,沒有精確制導,彈導誤差大,很容易計算彈導,遭到中途攔截。愛國者導彈在10年前就攔截過,現在愛國者三型配海軍神盾系統攔截,把握很大。況且此類導彈路基發射,還得長時間注入液體燃料,發射火焰大,恐怕還沒飛起來,發射架豎起,就被摧毀了。

核彈頭沒到日本先炸自己了,何況區區12枚核彈頭,美國根據核不擴散條約,銷毀的核彈頭都有上千枚,不去談雙方的技術差異,兩者核武水準相差何止一個檔次。再說首先發動核攻擊,必定遭到核報復。朝鮮如敢首先動用核武,必遭幾十倍的核打擊。十几枚核彈壯膽有餘,完全是用來宣傳的,沒有實際攻擊能力。

背靠中俄兩個老大,誰敢輕易闖入?

即便是前蘇聯,韓戰也沒有直接参戰,難道現在作為民主國家的俄羅斯,就願意主動助朝鮮一臂之力。要知道俄羅斯與前蘇聯的實力不能相提並論,差得實在太遠,基本就是有心無力的局面。中國再派志願軍過鴨綠江,為朝鮮與欧美展開正面衝突,再来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現在有一定實力,但是沒有毛澤東,结果可想而知。

美國不敢打利比亞,後來讓出主導權,主要是法國主動出頭。實際上,北約所有軍事行動,仍是由美國指揮,只是名義上讓出領導權。北約已經預判反對派必勝無疑,歐美的特種部隊滲透,軍事準備早就進行了,一切就緒後才動手,他的失敗本就是時間問題。美國樂得讓法國出頭,因為利比亞以西,傳統上都是法屬殖民地的範圍。

中國對朝鮮的貪得無厭,索要無度,無視中國,自行其事,違反國際政治遊戲規則,非常反感。對於金氏的家族統治明確表示過反對,而且不贊成朝鮮發展核武。朝鮮所有核設施均建立在靠近中朝邊境的中方一側,只要朝鮮受到核打擊報復,中國受到的影響最大。

戰爭發生後朝鮮災民湧入中國東北邊境,幾百萬難民就會將東北經濟拖垮。美朝拼消耗,兩敗俱傷,中國收拾殘局更有利。況且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需要通過國際法則來處理問題。武力幹預基本不可能,除非直接威脅到國家安全,否則最多就是中俄,聯合第三世界國家,聯合國投反對票,並且給與部份人道援助。

當年,韓戰從現在公開的史料看,確是北朝鮮進攻南朝鮮,而且美國也無意對中國動手,當年中國出兵的理據,現在來講也是不成立的,當然那時有意識形態的因素。相反,如果美國與朝鮮打到底,中國即便出兵也無濟於事。中俄兩個老大,為了自身利益,基本不會直接出手幫助朝鮮。
沒有戰略價值,沒有石油,土地貧瘠,百姓貧窮。打有什麼好處?了誰來收拾巨額的爛攤子?
沒有石油,土地貧瘠,百姓窮困,難道就不能打了嗎?阿富汗全國97%以上都是山地,土地比朝鮮還要貧瘠,百姓種植鴉片為生,非常貧窮不還是打了。資源只是發動戰爭的主要因素而已,還有政治,經濟,宗教,體制,文化差異等很多原因。再說打下朝鮮就沒有戰略意義,完全沒有好處?

朝鮮半島統一,中國阻止美國勢力進入,最後一塊緩衝區沒有了,當年抗美援朝正因為如此。美韓統一朝鮮半島,东北延伸至日本,西南印度,東南臺灣,南部菲律賓,泰國,越南,新加坡等國,整個就是半包圍的形勢,針對中國的小北約整備完整,何來沒有戰略價值。


朝鮮擁有能瞬間毀滅漢城10遍的火炮2萬門,每秒1萬發以上的炮彈和10萬發以上的火箭彈雨韓國能承受?

朝鮮有戰術火力優勢,針對首爾的炮火有2萬門以上,10萬發火箭彈攻擊毫不誇張,把首爾打成一片火海和廢墟,此話不過份。可是如此等於幫了美國的大忙,美國所以對朝鮮有所顧忌,無非就是因為南韓首都受到攻擊,會造成巨大損失,南韓政治經濟利量主要集中在首都附近。

朝鮮將首爾打成火海廢墟,等於幫助美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反可以放開手腳無所顧忌,全力打擊朝鮮軍隊將其消滅。況且,一旦開戰首爾可能會放棄。針對朝鮮的火海戰術,南韓也不是沒有防備,地下工事守備點,抗打擊設施不在少數,不是沒有應付辦法。

朝鮮的戰術火炮能發動幾輪攻擊還是個大問題。只要火炮進入射擊位置,發動攻擊,即便已經工事化,恐怕也很難逃過美韓的空中打擊。況且雙方都有大量火炮,火力點雙方互瞄多少年了,即便是炮擊也是互擊,無非就是北方的炮火多一點而已。
僅次美國強大的電子幹擾能力,和密集的防空火力。是伊拉克能比的嗎?
朝鮮的電子幹擾裝置,戰術高射炮,蘇聯時代薩姆防空導彈,都是淘汰的貨色。欧美隱形戰鬥機和轟炸機,巡航導彈,空對地飛彈且不去說,鐳射制導炸彈,躜地炸弹,都算科技含量低的。就算雲暴,電磁,脈衝炸彈等不用,常規的電子飛機,發出的強幹擾,以朝鮮的電戰水準,如何能夠抗衡。网上攻击瘫痪欧美,无非又是宣传。

200萬精銳特種兵分散在整個半島山地叢林化整為零到處穿插奇襲作戰,美韓空軍能個個打擊嗎?十萬訓練有素的朝鮮特工在韓國境內遍地開花。韓國承受得了?

美韓難道除了海空軍就沒有陸軍出動,美國現在還有幾萬駐軍,聯合軍隊數量可能少於朝鮮,但不會相差太悬殊。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美國前後動用了20萬軍隊,第一次伊拉克戰爭動用50萬。只要中国不出兵,朝鲜的数量优势也是相对的。

朝鮮連年災荒,國力貧弱,在一個動用30公升汽油,都要中央領導批准,軍隊面黃肌瘦,一天兩頓半饥飽的狀態下,戰爭資源能夠消耗多久,戰爭長期化的可能性並不存在。利比亞卡紮菲雄厚的經濟實力,錢打完戰爭也結束了。

現代戰爭打的就是物資消耗,朝鮮軍隊現在的實際情況,基本糧食供應都難以保證,士兵為食物不足,已經影響到正常勤務,如此情況下,還談什麼穿插幾百里,奇襲滲透,此為空談。
全山地隧道國家,整個半島都被地下化,炸誰?怎麼炸?至少20條通往漢城的地下隧道韓方至今都沒發現,戰時將出現大規模朝鮮特種部隊集體出現佔領漢城。

美國鑽地炸彈不去多說,工事地下化坑道化,的確可以避開美軍的空中打擊。但是工事地下化的目的,主要是作為陣地攻擊的有力依託,也就是完備的地下工事,便於保護戰爭資源,但戰鬥畢竟還是要在地上進行。戰爭的目的還在於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沒有一場戰爭是在地下完成的。即便通过暗道取得战术性优势,最后还是要出地面的,那时朝鮮必遭空地聯合強力打擊,幾乎沒有還手餘地。

特種部隊只能進行一定程度的戰術打擊任務,而且需要不斷進行補給,美韓軍隊在戰爭發起後,必然是先後退放棄首爾,引朝鮮進攻,然後是海陸空一體打擊,跳躍式反登陸包圍,試問朝鮮又能支持多久。

特種部隊幾萬人同時行動,如此一來就不能稱之為特種部隊,而只是接受過特種技能選練的正規部隊。大規模行動已經失去了特種部隊,小規模滲透破壞的戰術意義。即便數萬部隊到達漢城,面臨的也只是空城,何況戰爭初期,朝鮮已經萬炮齊發,將首爾打成廢墟一片。再發動特種進攻就是形式,況且還要面對美軍又一次火海般的轟炸。

半島氣候惡劣陰雨天氣反復無常,戰時美韓空軍出勤率都是個問題。
氣候惡劣的確影響空軍的出勤率,但不影響空軍的軍事行動。即便氣候差,能見度低,飛機照樣可以出動。抗美援朝時,美軍飛機對中國軍隊發動絞殺戰,也沒見到美軍受到什麼天氣的影響,中国空军也不会因天气问题就完全不出动了。伊拉克戰爭期間,季風季節沙塵漫天,欧美联軍一樣出動攻擊,何況天氣終有變好的時候,此與出勤率關係不大。

打伊拉克美軍耗費了整整2萬億美圓,打朝鮮將付出3倍金額的代價,美國敢下這個決定嗎?

按照美國戰爭相關法律,國會在戰爭期間,不允許對用於戰爭的軍費預算進行幹預。如果美國擔心戰爭費用,那麼最近的二次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就不會發生了,何況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還是同時打的。全世界同時發動兩場戰爭的國家,也就美國一家。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為了消滅所謂核生化武器,阿富汗戰爭為反恐,美國為贏得戰爭是不擇手段的,根本不會考慮錢的問題。

美國近年的戰爭,其實也沒有錢,而是發行國債,向其他國家借錢打仗,中國就是大債主之一,美國打仗中國買單。美國開動印鈔機就可以了,二戰時也是如此,大量發行國債。再說一旦戰爭進行,究竟能夠持續多久還很難說,當年沒有中俄協助,中國人民志願軍出手,美國對付朝鮮不用半年時間。

美國對付朝鮮消滅其軍事力量,有南韓收拾爛攤子,戰爭不會長期化。何況聯合國也會扮演一定角色,中國也會進行援助。

安倍晉三武士道經濟政策的風險


上周日本股市突然大跌1100點,本周雖有反彈,但仍是升幅有限。市場解讀是日本從年初至今,股市上升近50%,尚未有一次像樣的調整,本次是正常的獲利回吐。何況日股涉及相當多的杠杆操作,下跌幅度大很正常。今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稱,2014年消費稅從5%增加到10%,目前並沒有延遲的計劃。昨天,網上與旅居日本的上海朋友聊天,她說東京並沒有感到經濟復蘇的跡象,反而物價格上升確有感覺到。

安倍晉三的日元大幅貶值,無限量發行貨幣,發新債購舊債,大量購買國債,逼使日元大幅貶值,增加出口競爭力,企業收入增加,員工收入增加,刺激消費增長,將日本長期通縮,轉化為長期通脹,達到預期目標2%。大量發行貨幣,日元貶值增加出口,也不是什麼新政策,歷屆日本政府都有實行,由於力度不夠,實際上效果不明顯。安倍此次舊瓶新酒,主要特點是強化力度,無限量發行貨幣,效法美國量化寬鬆,有點日本武士道,不成功就成仁的自殺式精神。

對於安倍來講就算不成功,他在政治上也沒有太大損失。他在日本實行弧形戰略打壓中國,經濟上推行安倍經濟,撈足了政治資本,7月份參眾兩院選舉,他領導的自民黨全面控制無疑。控制了參眾兩院,就掌握了貨幣的絕對發行權。他現在的支持率已超70%,敢做敢為的安倍經濟,至少給日本國民看到,他實現競選承諾,有所做為的實幹精神。這比民主黨空喊口號,實際操作無力,強了不止一點半點。即便經改失敗,安倍最多就是下臺,他已經當選一屆日本首相,結果中途退出。現在再次當選就算以後下臺,對於他來講毫無損失可言。況且,日本文化而言,武士道精神的實質就是盡力一搏,成敗本身並不重要。

日股近期下跌的主要原因是10年期日債,債息上升近1%。股市上升的理由最容易解釋,就是要有流通,有錢就有流通。日本政府大量放水,錢多股市就會上升。債息上升就不是好事了,日本債息上升1%,大約相當於10萬億日元,日本政府的收入也就40萬億日元。如果債息升4%,日本政府收入等於全部用來還債利息。而且,還只是增長的利息部份,本金按現在來講,估計是永遠還不上了。所以,日本政府為了增加收入,2014年推行10%的消費稅,目的就是增加收入,用來還債息。為了使消費稅增加獲得通過,國民中反對聲音不增加,他在政治上右翼化也就可以理解。沒有國民的支持和人氣,推行消費稅談何容易,民主黨就是這麼下臺的。安倍自然要針對中國,轉移國內視線,做一些美國都不敢表態的事,滿足一下國民情緒。

問題是如果刺激通脹2%,債息隨通脹還是要上升的。如果,希望通過刺激消費來繁榮經濟,根本就不應該再增消費稅。靠增加消費稅的收入,其實對日本政府償還債務來講,其實也沒有多少幫助。日元貶值增加出口難道就是萬能的,日元貶值意味著進口升值。日本311地震後核電被停止,日本又是極度依賴核能的國家,普通電廠發電所需燃料是石油煤炭,日本資源貧乏,發電所用能源依賴進口,日元貶值10%等於進口貴了10%。發電量的多少和成本,與當地經濟發展密不可分,電費上升等於生產成本上升。所以,日本電費,煤氣,汽油,交通等各種與能源相關的費用增加。進口費用的增加,抵消了部份出口增長的利潤。這還只是一個方面,事實上進口成本上升,影響到經濟的方方面面,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的。

通過控制貨幣發行量就能刺激經濟增長,現在美國經濟不是開始復蘇了,量化寬鬆貨幣不是安倍發明的,而是他向美國學來的招數。問題是美國能夠成功的經濟政策,日本照貓畫虎就一定能夠成功?美金是國際通用貨幣,世界資源價格是美金定價,美國有美金價格的國際定價權,歐元去年被反復衝擊也是如此,因為後者是唯一能夠衝擊美元,國際市場地位的貨幣。日元不是國際通用貨幣,世界資源價格也非以日元來計算。日元資產掌握最多的是日本政府,國民和企業,所以日元大量發行,在沒有國際定位的前提下,發行越多買單的是日本本身,不似美國發行的美元損失,由全球資本市場各國來買單。所以,日本安倍經濟就是武士道冒險經濟,“自古華山一條路”,不成功就失敗的經濟,根本就沒有回頭路可言。

通過玩弄貨幣政策就能救日本經濟,那根本是天方夜譚。日本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嚴重,勞動人口嚴重不足。日本企業缺乏竟爭力,企業文化論資排輩,思想老化,缺乏創新,墨守成規。以往日本產品出口的主打,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汽車製造等,都受到了全面衝擊。目前只有汽車行業,由於新興國家發展迅速,仍保持有一定增長。海外生產也抵消了部份成本壓力。但是,日本汽車長年來依賴的歐美市場,由於經濟不景氣,對於日本汽車出口,主要呈現下降的趨勢。如果,日元因大幅貶值,價格競爭優勢太突出,衝擊歐美本土汽車工業,歐美國家一定會對其限制。不單是汽車行業,其他行業亦有同樣問題。日元競爭性貶值,無限度下跌,最終引發的肯定就是各國仿效,最後就引發貿易保護主義,反過來影響出口。國家間的惡性貨幣貶值,大家貨幣都貶值,貶值貨幣帶來的競爭優勢,最後相互抵消。

上周日股下跌的原因是日本10年期國債的債息突然飆升1厘,雖然日本債息全面上升4厘,還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10年期債息突然飆升至1厘,說明有莊家在大手沽空10年期國債。半個小時後,日股因此開始大跌,跌幅一下子超過10%的原因是股市恐慌性拋售,而且一點承接力都沒有,直到例行的日本政府進行幹預。從年初日股升到現在,總共升了5成,近日跌了1成多。日本股民總是被當年股市39000點,跌到10000點以下嚇怕過,一有風吹動馬上走人。雖然,隨著日本政府積極的貨幣政策,大量投入貨幣,日本股市大跌不可能。但是,這種貨幣發行和日元貶值政策,後面積聚的是大量國際金融機構和大鱷。日本股市半年不到升5成,如果年內能夠翻倍,就又有當年泡沫經濟的味道,其中滋味日本人自是別有一番在心頭。國際遊資金融大鱷,炒高日本股市樓市,資產價格上升後,資金獲利回吐後抽調,將會是何種結果。

從日本最近公佈的失業率來看,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虛擬經濟創造出來的繁榮,反應到實體經濟,尚有很長的路要走。何況人為刺激通脹貨幣貶值,使得百物騰貴物價上升,10%的消費稅使得人民生活,更加百上加斤。對於消費更是趨於謹慎,就算工資收入有所增長,也不敢輕易消費。類似美國以前的過渡消費支撐經濟,更是不可能了。民眾消費謹慎,物價過高,引起的反應必然是消費收縮,將物價商品上升刺激起的通脹,相互又被抵消了一部份。日元如果過度貶值,消費物價肯定隨之大幅上漲,那麼民眾生活困難的最終結果,自然是轉化成政治問題,勢必引起對執政黨的抵觸,民生問題是遠比外交問題,在國民中引起的反響要大。

安倍對311大地震的重建恢復工作也遠比民主黨有魄力,開出了災後重建的龐大計劃,至於涉及的巨額經費,自然還是通過印鈔機,但此對實體經濟確有幫助。過度發行貨幣人為貶值,必然引起貨幣匯價大幅波動,股市債市的大起大落,國際金融大鱷的虎視眈眈。日本企業因為安倍玩弄的貨幣手段,利潤有所增加只是短期效應。安倍期待的通貨膨脹,不但使企業原料進口成本大幅增加,產品價格上升,如果收入不增加,消費不上升的話,產品的利潤只會因銷售減少而下降。日本企業因貶值帶來的額外利潤,並不會全部作為獎金工資發放員工,以次來刺激消費。額外收入由於非經常性,即便有也是用來還銀行貸款,開發新產品,準備未來生產,以及投入設備。大幅增加員工收入根本不可能,最多就是一次性發放部份獎金而已,根本不可能大幅加薪,最多只是短期行為。

雖然,日本第一季度國民生產總值表現不錯增長+3.5%,那完全是日元貶值匯率變化產生的影響,實體經濟消費增長方面,目前根本還沒有涉及到。安倍經濟學是否有效,從現在開始至少還需1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看到實際效果。專業經濟界對其政策審慎悲觀,專業投資界對此樂觀居多,因為可以大賺其錢,日本國民採取觀望態度,日本企業界謹慎觀察,唯一積極樂觀的當然是日本政界。從上周的日股大跌過千點,本周亦承接無力的狀態來看,不是沒有危險存在。安倍經濟學是否能夠成功,還是將衰弱的日本經濟推向萬劫不復,尚需時日觀察。但是,這種賭博式的經濟改革政策,無疑要冒巨大風險,而且很可能是致命的。

日資企業會否撤出中國轉移東南亞


日本企業大規模在中國投資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經濟合作多數以技術和設備轉讓的方式開展,還有就是日本向中國提供各種低息優惠貸款。隨著90年代中國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最重要的是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增長迅猛。

目前,日資在中國大約有2萬家企業,雇用了約1000萬名中國工人。隨著近來中日間關於釣魚島領土爭端的愈演愈烈,日本有不少應該撤出中國的投資,並將其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聲音。安倍近來對東南亞三國的訪問,經濟合作也是重點之一,將部份日本製造轉移至東南亞地區,也將是安倍未來採取的制衡中國的戰略步驟之一。

日本經歷了戰後高速經濟發展,80年代後期受到歐美國家打壓,削弱過度膨脹的日本經濟,廣場協議使得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後的20年日本經濟不景氣。日本企業為了減少日元升值帶來的成本壓力,遂將企業大量遷移海外,特別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由於日本製造業的大量外移,使得本土產業空洞化,20多年來日本國內是一個消費市場,不再是制造中心。

以前數百萬的製造大軍已經消失。除核心技術和研發保留在日本外,生產製造銷售完全依賴海外。日本國內在製造業各方面人才缺乏,製造業隊伍老化,作為製造業大國的日本,已經不能在國內大量生產各類產品,即便生產出來也是成本過高,缺發競爭力。

維持日本製造業大國地位的正是中國,中國提供龐大的市場,上千萬的產業工人和管理幹部,近乎可以無限增長的產能,使得日本仍得以保持製造業大國的地位。況且,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中國提供了日本製造業發展所需的相當部份資源。日本產品從原材料開發,產品加工,市場銷售都在中國,而且佔據了相當份額的中國市場,日企得以將在中國市場生產銷售所得利潤匯回日本。

在日企工作的1千萬中國產業工人,經過日方多年培訓,已經掌握了先進成熟的生產技術,優秀的管理幹部按10%計算,都有近百萬人。將如此龐大成熟的產業工人隊伍,生產技術管理銷售,各方面有經驗的幹部放棄,重新在他國家建立產業基礎,從中短期的角度看可能性不大。何況培養這支製造業大軍,日本企業花了十幾年的心血。

中國已經構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而且結構非常合理。以數碼相機為例,相機的所有零件,生產基本可以不出廣東省。甚至在佛山,中山,深圳,東莞,四地已經可以完全提供。這種整體產業的發展優勢,非其它國家可比。即便將產業有步驟外移,結果必然是產能大幅下滑,物流成本大增,失去產品競爭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經邀請富士康老闆郭台銘訪問,主動提出希望郭在美國建廠,美國可以提供特殊優惠政策。郭答應可以考慮,但同時指出富士康只是負責產品最後組裝的工序而已,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其他企業生產,整個產業鏈在中國。即便在美國設廠,所有部件仍需從中國進口。

仍以數碼相機為例,從外殼,電子部件,鏡頭等等,都是在中國由日企,以及產業關聯的中外資上下游企業生產製造。富士康負責成機組裝的最後工序而已。以鏡頭為例,光學玻璃原材料及稀土都在中國採購和生產,原材料經鎔解製造成光學玻璃,光學玻璃壓製成粗胚,毛胚玻璃拋光研磨成鏡片,最後將鏡片組裝成鏡頭都是在中國進行。況且,這還只是一個部件而已,整個數碼相機的生產,牽涉幾十個行業,各類數百個上千零部件。單一部品生產外移可以,要將整個產業外移,所需成本太大,風險太高,而且不可能在中短期內完成。

中國本就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日企在中國生產的產品,除出口海外,相當部份在中國本土市場銷售。如果將產業轉移,即便將海外市場生產的產品轉銷中國,至少在物流成本上就不佔優勢。產業外移留下的空缺,必將由其他外資填補,變相助長了競爭對手的實力,削弱日企優勢,等於間接放棄中國市場。況且,雙方千億美元的進出口額受到影響,對日本來講後果不堪設想。中國畢竟有14億人口的龐大本土市場,對於經濟不景20年的日本來說,哪方受的影響更大,不言而喻。

東南亞國家無疑在土地和人工成本上,比中國有更大的優勢。由於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各方面的成本也隨之提高,使得中國以往最吸引外資的,低廉人力成本優勢喪失,相比之下東南亞國家優勢明顯。但是,東南亞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不足,特別在交通,電力,運輸方面建設尤顯欠缺。尤其是遇到自然災害後,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

東南亞各國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提供了非常優惠的政策支持,甚至條件比中國更加優厚,但在法律方面並沒有跟進,特別是各國的地方政府,遇到糾紛基本不保護外資利益。並且,東南亞國家的政局並不穩定,經常有軍政府發動政變,引起騷亂影響地方治安,不利於外資企業在當地的展。

東南亞國家深受小乘佛教的影響,在文化上沒有儒教國家特有的服從性,紀律性,命令意識,等級觀念。因此,強勢嚴格的軍隊化管理體制,在東南亞國家並不適用。東南國家人民生活上比較閒散,對物質欲望追求較低,這也是深受佛教影響的緣故。有一個很普遍現象可以說明問題,很多外資大型外企,雖然面對當地大量廉價的勞工,仍經常出現用工不足的情況。

很多東南亞工人在領到工資獎金後就辭職,錢用完了再回來上班。由於東南亞國家都不是工業國家,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很多工人在家鄉有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在工廠上班的目的是補貼家用。使得當地的外企在用工方面處於不穩定狀態,不利成熟技術工人及管理隊伍的培養。以上舉的還只是外企在東南亞投資遇到問題的極小部份。


安倍上臺後的經濟政策是大量發行貨幣,仿效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對貨幣發行不設限額,並且每月大量買入國債。主要目的就是使得日元貶值,使得出口增加,從而進一步刺激消費,將通脹水準提升到2%的水準。既然要增加出口,中國作為日本產品的最大進口國,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全世界第二的經濟體,自然成為日本改善國內經濟疲弱的最重要合作對象。

日資從中國市場撤出根本不可能完成,將日資企業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的成本,遠高於目前的維持現狀。產業轉移的成本和因此造成的損失,又將由誰來買單。這種想法根本就一廂情願。如果,日本在釣魚島領土爭端中一意孤行,無論雙方引發何種形式的衝突,都會影響日本經濟復蘇。

安倍現在的外交政策,與其提倡的經濟改善策略,本身就充滿矛盾。作為執政黨在揮舞民族主義大棒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民生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最終的結局還是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