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上海人不講上海話“真羞家”

很多人不清楚當年差點廣東話就成了“國語”,辛亥革命成功首屆國會討論“中國國語”,當時的實力派都提議奉“粵語”為“國語”,況且當時廣東開革命風氣之先,國會議員廣東人超半數,孫文先生就是長居香港的廣東人,此法案通過幾成定局。


總是中山先生力排眾議,逐個勸服同鄉議員改“北京話”為國語。即使孫先生不辭勞苦不避嫌,最後投票北京話優勢僅一票而已,否則就全民人民講話,那都“哇,你有冇搞錯!”。雖然廣東話難學,但對南方人來講,前鼻音,後鼻音,兒化音也不容易。


民國1924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確立北京語音為國語標準音,北平人民鴉片戰爭後,終於有了揚眉吐氣機會,而且完全得益於廣東人的謙讓。1932年民國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即“新國音”修訂了“老國音”,立足於北京的土語土音。但是老國語推行並不順利,真正發展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極力提倡全國推行普通話。

改革開放後港式粵語回歸,整個890年代粵語引領中國流行文化潮流,直到近年才有所回落。但粵語在整個港澳華南地區,仍然佔領絕對優勢。90年代初,有人主張粵語不能算方言一部分,而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其實,現在聯合國常用語言中,廣東話使用人數排在前十位。

相對而言“上海話”就沒有這麼好運氣了,全國普通話與當地方言並存,幾乎沒有發生過太大衝突。偏就是滬語無此待遇,當地政府對推廣普通話,出乎尋常地積極。不到三十年上海年輕人,已經不能熟練運用上海話,上海市區方言受到嚴重破壞。

上海話是吳越江南語言文化精華,中國最大城市的文化血脈和靈魂。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近百多年來逐漸形成“上海話”20世紀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滬籍作家們翻譯大量外來詞匯,最后以滬語詞匯形式被書面語吸收。上海話成為現代吳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語言,江浙兩省能夠通用的“官話”

近年由於外來人口融合,當地政府過度推行普通話教育,還有部份別有用心的學者,提倡取消上海話本地方言。相比其它吳語方言,滬語迅速退化失去代表性。青少年吳語能力低下,造詞能力嚴重衰退80年代後期學校統一普通話授課,學校居然對說方言行為處分。當地政府取消幾乎所有媒體的上海話節目。

2005年以來才有正式的保衛上海話說法,有識之士強烈要求政府保護方言。仇視上海話的部份所謂文化人士,最大理由是以往上海歧視外地“鄉下人”。全國對上海人上海話存在偏見,上海話作為海派文化代表危在旦夕。部份上海出生長大的兒童,已無法全部使用上海話溝通。教育部門需要在公立幼稚園,配置上海話教師的地步。

相對與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上海人太不在乎家鄉話了。廣東電視臺至今仍有相當部份粵語節目,整個華南地區都有收看,純粵語香港電視節目的習慣。當年廣州東亞運動會,電視節目特定時段禁播粵語新聞,居然在當地引發群眾示威,抗議當局打壓廣東話。

廣東人愛惜廣東話,上海人不講上海話,生活在上海的所謂“上海人”,忽視對本地文化的保護,用廣東話來形容真是“羞家”至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