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香港人眼裡的“一周一行”


香港發生打壓水貨客事件不久,中央和特區政府協商,很快將“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對此多數香港市民表示支持。根據資料顯示,現在有1萬多大陸居民,每天來往香港多次,5萬人每天1次,750萬人每週1次,但內陸很多城市,根本沒有開放香港旅遊。即便想來香港旅遊,也必須通過第三方旅行社。香港本地在提供旅客配套設施方面也不足夠,而且在服務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現在香港政府和相關業界,已經展開討論很快會改進,並且實行吸引遊客的新方案。打壓水貨客破壞香港形象,但畢竟是極少數人所為。至於近日內地網路上大量辱駡香港的文章,不是說“香港不值得去”,就是說“香港經濟很快完蛋”,其實很多大陸人士對香港情況無知所致。




本文引用部份香港財政司曾俊華公佈的資料,來解釋一些大陸人的誤解。大陸遊客香港“自由行”,對香港旅遊和零售業非常重要,訪港遊客對本地經濟,每年貢獻8百億港元,並且提供了22萬個相關職位,其中多數是低技術職位。但是8百億港元的產值,只占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3.9%而已,22萬職位已經包括酒店,餐飲,運輸,零售等行業,創造的職位只占香港總就業人口的6%。所謂香港經濟完全依賴內地“自由行”,“沒有大陸遊客到香港消費,香港早就完蛋了”,此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2013年香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38074美元,中國大陸約6788美元,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比較兩地經濟富裕程度,還是要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能只看部份富裕遊客的消費能力。



再看大陸遊客到香港購物的原因,主要是香港是免稅港,消費產品價格比國內低,香港貨物品質有保證,真材實料沒有假貨,而且人民幣兌換港元,在匯率上有優勢,部份貨品只計算匯率差價,在香港購買比國內,相當於便宜了20%,而且逢年過節有折扣。香港服務在近年也有改善,並且在對大陸客戶的服務方面,比起十年前也進步不少。簡而言之大陸遊客到香港購物,主要是因為在香港購物有各種優勢,並非單純只是為促進香港的經濟,事實上雙方是互惠互利的關係。香港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大陸遊客在港既能旅遊觀光,又能在購物方面得到實惠。如果,香港購物成本高於其他地方,價格昂貴服務不佳,自然也吸引不到大陸遊客,多次到香港旅遊購物消費。



大陸遊客人數下降,對本港消費零售業產生影響,但是影響消費的因素很多,大陸遊客減少,只是其中部份原因之一。近年香港地產蓬勃發展,地產價格屢創新高,店鋪租金成本大增,影響到本港中小企業,尤其是餐飲零售購物等行業,因為租金高昂無法承受,提前結業不再經營。特別是旅遊旺區的店鋪,業主瘋狂加租金的情況下,只有售賣奢侈品的店鋪才能承租,搶高鋪租價格使得很多中小型,有特色的行業店鋪食肆結業,很多已經無法經營下去,對消費產生負面影響。




香港從“沙士”引入“自由行”之後,已經經歷購物消費零售業,十幾年的飛速增長,經歷了每年兩位數的增長率後,現在出現放緩也很正常。上從復活節假期旅港大陸遊客人數看,實際上還是有所增加,只是幅度比以前小。況且香港實行與美元的聯繫匯率,美元升值使得港幣升值,然而其他地方如日本韓國歐洲等,都在進行量化寬鬆货币貶值,使得港幣匯率方面受到影響。遊客轉而向貨幣貶值幅度大的地區,香港購物價格優勢不再明顯,這是遊客減少最主要的原因。



中國大陸新政嚴厲打貪,主要針對高官和高管,往年的“灰色”奢侈品消費風光不再。事實上大陸遊客對於黃金,首飾,名表,珠寶,品牌箱包,高級化妝品等奢侈品的消費,對於多數香港市民來講,並未帶來直接受益,而只是促進了某個行業,或者說某些財團的發展而已,非相關行業的普通港人,得到的好處有限。相反,由於大陸遊港的數量不斷增多,對於香港市民的出行消費,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造成壓力。提供大陸遊客的服務設施,無論酒店交通等各方面,也跟不上遊客人數的增長。全港的公共設施和服務,原本是滿足本地市民和設定數量的遊客。




正如香港財政司曾俊華曾提及,“香港經濟過渡依賴內地的說法,完全漠視了過去半個世紀,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和軌跡。中國兩地經濟從來不是‘誰依賴誰的關係’,而是兩地互相利用對方優勢,豐富本身經濟不足的關係”。所以,“一周一行”適度修訂每年大陸訪港遊客人數,對於中港兩地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大陸訪港人數減少,減緩了本地市民的民生壓力,香港也可以提供大陸遊客,更好更優質的服務,兩地人民都可以相互受益。至於那些居心不良,挑唆中港關係的人,則最應受到鄙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